行业协会隐性收费整治如何?记者在天津调查
一家协会的收费经(聚焦供给侧改革·降费降成本)
日前,国家发改委就行业协会价格行为指南发布征求意见,行业协会收费乱象成规范领域之一。行业协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没有服务好企业发展?涉企收费运行中,是否规范?变相服务、巧立名目、乱打旗号等有改观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天津进行了调查。
从变相服务到精准服务
“以前加入过5个协会。有的会摊派服务性活动,碍于人情得参加。否则,对同行企业间的宣传报道就会有倾向性。”一家商业信息科技公司负责人说。
早在2014年,天津市发改委等部门就对各类变相服务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如以保证金、抵押金、集资、捐赠、赞助等形式,向所属分支机构、代理机构、办事机构收取或变相收取管理费用。
哪些是服务收费?政府方面,主要是信息咨询,属政府购买服务。天津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该部门要了解某行业发展情况,就会委托行业协会调研并付费。企业方面,天津市社会组织管理局(以下简称“社管局”)一份某行业协会年审报告显示,服务项目包括技术服务、培训、技术成果转让、广告、展位、代理服务等。
“协会能提供行业信息,搭建交流平台。”两家分别做调味料和速冻包子的企业负责人观点趋于一致。其中一位接受电话采访时,正在中国饭店协会组织的会议现场,“活动办得好,可销售产品、推广品牌,我们愿意参加。”
现在,一些行业协会开始转变服务观念。天津市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安俊华举例,某外贸公司销售的山楂加工制品供不应求,请协会出面寻找上游企业增加原料供应。再如,一方是企业产品缺高质原料,一方是产品好但缺技术或资金。为此,协会一方面找来河北邱县等十几个市县开发区战略合作,提供优质原料;另一方面与银行合作,近3年为200多家企业解决3亿元贷款。
巧立名目不同形式存在
目前,大多数行业协会不强制企业入会,也不强制缴纳会费。安俊华介绍,全市食品生产企业1000多家,有300多家加入协会,其中缴纳会费的只有20%左右。2016年会费收入20余万元,比2014年35万元有所降低。
然而,除了正规会费外,有些行业协会“巧立名目敛财”。一些机构以协会名义组织,开展评比表彰、培训认证、会议会展等,敛取钱财。比如,据国家安监局官网消息,针对协会戴市场帽子、收企业票子现象,中国索道协会自查发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收费问题,停止后将评审支出余额161.01万元上缴国库。
“协会组织论坛、会议时,企业要出赞助费。行业评比活动会产生评估费,还要购买行业期刊杂志,偶尔也会在行业内杂志上做广告。”前文商业信息科技公司负责人说。
对此,天津一家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取消评比表彰,转交行业协会组织承担。行业内评比,企业能形成品牌效应。“评比都经主管部门严格审批,费用支付专家评审。广告费主要是印刷成本。”
其实,2012年天津市民政局即印发通知,规范社会组织举办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剑指巧立名目收费:不得以举办研讨会、论坛活动名义进行营利活动;不得以此名义进行乱收费、摊派、拉赞助活动。活动经费来源等须报送业务主管单位审批。
“如果协会无法生存,怎么给企业提供更好服务?”该商业信息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理解。像每年糖酒会办得好,核心展位虽然高达几十万元,但能为企业带来增值服务,“我们愿意赞助”。
脱钩改制破解乱打旗号
长期以来,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之间存在管办一体现象。有些主管部门领导在协会兼职,出现处级、局级甚至部级会长。协会就常以主管部门或指导部门的名义,违规收费。比如,近日曝光的广西煤矿安全技术协会就曾打着广西煤矿安监局旗号,到企业搞安全生产条件现场核查,违规收取核查费。
天津某建筑类行业协会,每年推出某领域创精品评奖。今年4月举办相关研讨会暨评审专家培训会,3天食宿及培训材料费990元/人。虽然审定通过、收费不高、有业务交流性质,但这类配套评比搞的活动,会不会增加企业负担?
“评选可以让好企业得到认可。权威机构不评,就会有不权威机构乱评。有的协会由企业老总兼职名义上的执行会长,搞利己活动,有的甚至限制其他企业入会。”前文商业信息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出现乱收费,主管部门可监管,但企业更担心主管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所长杨宜勇认为,行业协会过去是垄断性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不脱钩容易扰乱经济秩序,产生社会不公。
天津市社管局局长张宝甫介绍,天津已启动行业协会脱钩改革,从机构、职能、资财、人员、党建等方面分离。需脱钩行业协会232家,涉及业务主管单位35家。第一批34个协会脱钩试点全部完成。
不少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以前有财政拨款不愁,脱钩以后怎么办?协会靠什么生存?这是要思考的问题。一些企业负责人建议,政府部门应建立行业标准,做好监管,分清边界,市场工作则交给市场解决。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