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调查:仅6%网友认为微信点赞是刷存在感

作者:齐志明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5-26 07:24:00
分享

人民日报调查:仅6%网友认为微信点赞是刷存在感

  制图:郭祥数据来源:人民网官方微博、人民网官方微信、人民网强国论坛

记者 齐志明 《人民日报》(2017年05月26日18版)

打开微信,点赞比比皆是。给朋友圈晒图点赞、给个人动态点赞、给转发的公号文章点赞……在争先恐后的点赞中,哪些点赞是真心的?哪些点赞是被动的?给人点赞,或不点赞,你的标准是什么?点赞会不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在“点”与“不点”之间,你有没有产生过几丝纠结?点赞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态?

你在为谁点赞?

朋友圈、微信运动、公号爆款文章是点赞“高发区”。除了家人、好友,同事、领导的个人动态更容易被点赞。不少人也经常被动“点赞”或遇到“索赞”

“加入微信运动后,与朋友们一起点赞互动,很有意思,我的目标是挤进排行榜前20名,最终占领封面。”27岁的王晓易是北京中关村某科技公司员工,最近正在减肥,每天慢跑5公里是“规定动作”。他说,跑步的动力主要来自微信运动中的好友点赞。

“以前只是一个人孤独地跑,挺无聊,参与微信运动后,别人点赞给了我鼓励,我给他人点赞时看到了差距。”王晓易说。

除了微信运动,微信朋友圈、公号更是点赞“高发区”。特别是朋友圈里的晒图和留言等个人动态新鲜感强、信息量大,很多人总是边刷边赞。家人、好友、同事都是点赞的对象,其中,领导的个人动态更容易被点赞。

据报道,某地一位领导干部是微信达人,常在朋友圈里发布一些信息,后来却主动停发,原因是“发一张自写书法的照片,被表扬得自己脸红;晒一次跑步健身的成绩,收获点赞无数。实在受不起那么多跟帖颂扬和点赞,还是选择沉默吧。”

清博、新榜等第三方微信公号评估机构估算,公号文章阅读数与点赞数比例大概在3‰—5‰之间,爆款文章的点赞数比较多。公号受赞的原因,主要有粉丝追捧、话题认同等。

拥有几十万粉丝的某军事类公号主编周少良说:“公号所配图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点赞的数量。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他发现多用创意漫画、流行表情包,能吸引更多的点赞数。

“与大多数人集中点赞朋友圈里的晒图不同,我最愿意点赞的是好友朋友圈的封面。”武汉某高校教师应祥羽说,封面具有稳定性,代表了用户一段时间内某种审美价值或情绪取向,有窥斑见豹的作用,“你点赞后能带给对方更多的精神愉悦。”

点赞也有“另类”。上海浦东某银行员工黄嘉欣说:“我爱给微信官方在朋友圈投放的广告点赞,无论是汽车、豪华游轮等高端消费品,还是洗衣液、牙膏等日化用品,或电影票、新书推荐等娱乐服务,我经常会在这些广告下点个赞、留个言。”

黄嘉欣说,微信广告是基于大数据个性化投放的,因人而异,点赞后你能知道好友中有谁跟你有同样的消费倾向,大家一起点赞,能引发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发自内心的主动赞许之外,微信用户也经常不得不被动“点赞”,比如为配合单位工作,给集体活动点赞;碍于情面,给朋友孩子的比赛拉票、点赞……其中,被所谓的“好友”求赞最常见。

南京某事业单位员工宋玲说:“有一次,我在会议场合添加了一名微信‘好友’,散会后再没联系过。没想到,上个月他突然要我给他转发的一条促销信息点赞,说是集赞满额后商家送洗衣粉,我答应了;最近他又要我给某健身房的推广文章点赞,说集满100个赞可半价优惠,那次点赞之后,我就把他拉黑了。说实话,我真怕他过两天又来找我要赞。”

宋玲认为,这种“索赞”不可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秉承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索赞”是一种变相的义务灌输,要适可而止。

点赞为了什么?

对于点赞,在意的人会很看重,不在意的人就无所谓,“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来社交麻烦”。有些人下班后仍不断刷朋友圈给同事点赞,休息时间被切割,甚至产生还在单位上班的错觉

据微信官方统计,目前,微信月活跃用户数有8亿多,点赞成了社交网络上内涵和外延最丰富的行为。一条信息被点赞,往往能收获双重效果:对点赞者来说,点赞表达了自己的认同感;对被赞者来说,这是获得满足感的主要方式。

上海某外企职员章栋是一名“点赞达人”,一有时间就刷朋友圈,无论看到什么内容,他都会顺手一点,就像完成某项任务一样。章栋说:“我把微信好友分成三类:家人、好友和同事。对于不同的人群,点赞动机不一样。”

——点赞家人,不带任何功利目的,表达对家人的持续关注。在移动互联网碎片化传播时代,这是黏合亲情的有效方式。“我妈妈爱唱歌,经常在朋友圈发她自己录唱的歌曲。我会第一时间送上赞,表达我对母亲的爱。”章栋说。

——点赞好友,一般是为了维护人际资源,表示情趣相投,或“加油鼓劲”“给予安慰”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同一个圈里的人在人生观、价值观或审美品位上一般比较接近,你点赞别人,其实也是在肯定自己的生活。”

——点赞同事,一般是出于礼貌性回复,表示“我知道了”“我已关注”等。“比如,有同事晒出婚纱照,即便当时你心情不佳,但如果看到其他同事都在点赞,你可能会随大流地留个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点赞达人”变成“点赞狂人”“点赞专业户”,为了点赞而点赞,他们连别人转发网文的链接或图片的缩略图都没点开,就立马送上一个心形的赞,点赞成了“顺水人情”“讨巧手段”,变得盲目化、随意化甚至功利化。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刘聪慧认为,“任性”点赞,目的常常是为了套近乎、拉关系,但如果点赞太过频繁随意,轻则让人侧目,重则会带来人际关系的芥蒂。

点赞容易获得满足感,有时却也难免尴尬。最近,南昌某国企员工朱正旭就遭遇了烦心事:他被自己所在的品牌部经理批评了一顿,原因是他给销售部经理的朋友圈点赞了,而这两位经理私下里一直较着劲儿。

“我来公司不久,分不清利害关系,但也觉得这种事被小题大做了。在朋友圈点赞,现在公司好多人都变得谨慎,生怕踩了雷。看来我也得学着点了。”朱正旭说。

朱正旭认为,无时无处不在的微信点赞,让人觉得时空错乱,模糊了生活与工作、家里与单位的界限。“身边很多人下班后一整晚都在刷朋友圈,这里点个赞,那边留个言,本该用来休息的时间被切割得七零八碎,也没心思多陪陪家人。有人不断给同事点赞,甚至会产生一种自己还在办公室上班的错觉。”

不少受访者表示,对“好友”发的新鲜状态,自己常会在“赞”与“不赞”之间纠结、犹豫,浪费时间与精力,但事后再跟对方聊起此事,却发现别人对你点赞的“存在”或“缺席”很多时候浑然不觉。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杜骏飞认为,对于点赞,在意的人会很看重,不在意的人就无所谓,“点赞如果处理不慎、不当,也会带来社交麻烦。希望微信能多设计一些点评按钮,方便用户使用,丰富情感表达方式。”

不点赞行不行?

“真正可靠的社交关系,不是一个点赞就能维系的,也不是没给点赞就能拆散的”。微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点赞不应该成为人际交往的负担甚至“情感绑架”

“我现在基本上不点赞,感觉患了‘点赞恐惧症’。有一次,我微信的‘发现’按钮上出现了100多个未读消息提醒,吓我一大跳,实在是被频繁跳出的点赞通知弄怕了。”北京海淀某中学教师朱淑群说,点赞能表达个人情感,加强联系,但过度点赞、无节制地点赞,会让人耗神费力、心思不定。

被点赞太多受不了,太少又觉得不舒服。在深圳某外贸公司工作的王芳婷说:“我发的朋友圈很少被点赞,即便是我精心挑选的名言警句,或者精心修饰的生活照,好友都不点赞。难不成他们真不把我当朋友?”王芳婷很郁闷。

杜骏飞认为,别人给你点赞,表达的是认同,但若希望每条信息都被点赞,未免要求过高,“点赞是一种正向激励,有时候对方不点赞,并不意味着不认同你的状态。”

在北京工业大学做辅导员的张芮,从未在朋友圈点赞过,即便是对父母、领导、同事的微信状态,她也“惜赞如金”。问及原因,张芮表示:“我实在找不出点赞的动力,那些萍水相逢的普通朋友,不缺我这一份关注;至亲密友晒在朋友圈的很多事,我都是知晓者、参与者,不需要再去点赞。”

“与其在虚拟社交网络秀一万个关注,不如现实中一个真切、及时的去电问候来得实在。”张芮说,现代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很多人都有透过点赞或索赞证明自己社交能力的渴望,但一味追求扩大交际圈反而会导致社交焦虑症,所以她自己更愿意守住一种顺其自然的处世方式。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甘春梅认为,社会支持、情感愉悦和自我呈现是点赞的三大动机,“真正的良性社交关系,不是一个点赞就能维系的,也不是一个不点赞就能拆散的。”

江西某县基层科员刘世红去年6月去省城借调期间,认识了一些在省直机关工作的“老表”,加了微信后,他经常给这些人的朋友圈点赞,几乎条条不落,“说实话,我点赞更多是为了刷存在感,希望他们能看到我的关注,记得我这个人。至于说我理解或认同他们的所言所想,这个倒不一定。”

去年底,刘世红单位加班多,每天连轴转,朋友圈根本顾不上,前后将近一个月都没点过赞。“刚开始我担心,由于长时间没给在省城工作的老乡们点赞,关系会变得生疏,但过年聚会时再碰到他们,发现对方还是一如既往地热情,对是否被我点过赞,压根就不在乎。这时,我才意识到,总在线上盲目点赞意义不大,关键是要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份实诚与自信。”

杜骏飞认为,不是所有的点赞都是对你的支持,也不是所有的不点赞都是对你的忽视。对点赞者与被点赞者来说,内心都应真挚、朴素、有定力。

刘聪慧说,科技的本质是让人生活得更简单、更方便,微信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如果点赞背离了初衷,成为人际交往的负担与麻烦,甚至变成“情感绑架”,那这个赞,还是少点甚至不点为好。

延伸阅读

一些网友认为“被迫点赞很不开心”——

点赞换不来完整亲密感

无声的点赞表达了互动渴望

@正—三观:点赞有两点原因,一是发的照片拍得好,一是说的内容看得懂。

@聪聪:求赞如果带有功利性目的,就会让人反感;点赞如果不是主动、真心的,就会让人觉得有负担。只有自然而真诚的点赞,才能让人获得心理满足,被赞者也会由衷地感谢这份认可。

@Show10125:有共鸣才去点赞。

@总是在状态:我们的朋友圈里有亲人、恋人、同事、同学、客户……每个人每天的时间精力有限,并不能与其保持高密度的联络。为了让人际资源在有用之时显得不那么功利,我们需要时不时地保持联系,在你发状态时,点赞就代表了关注。

@三棵树:无声的点赞表达了对人际互动的渴望,可以很好地向周围人证明自己的存在,表达对他们的关注、关心。

@我是星期五:人在很多时候有互动需求,但没有表达空间。微信点赞功能解决了这一问题,虽然不言不语,小小的点赞对于维持人际关系很有作用。

点赞存在人云亦云的“羊群效应”

@蓝蓝色蒲公英:点赞只是一种随性行为,有时只是随手,有时只是因为对方是好朋友。

@哎哟不错哦:之所以点赞,我是想避免你的尴尬,要不然一个赞你都没有,我真怕你想不开……

@喝茶去:点赞对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了解不起作用。点赞式社交里,亲密感并不完整。越点赞,越孤独。朋友之间面对面的鼓励性话语和线上的“点赞支持”相比,前者要重要得多。

@汨汨:我的点赞次数不定,一般是心甘情愿给好友趣事点赞,但有一些赞是部分好友要求点的,被强迫点赞很不开心。

@悠悠: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一条状态如果没人点赞,接下来也没人点赞了。而只要有一个人带头给你点赞了,“赞”就陆陆续续地来了。在点赞时也存在人云亦云的“羊群效应”。

@壹心理:最近常常看到朋友圈里“求点赞”的消息,细看之,都是积累多少个赞就能够获得相应的奖赏,如抽奖、优惠劵、电影票等,主办方当然是商家。我本人比较反感这类点赞,通常是置之不理,因为在花费时间积“赞”的同时却不能证实这种营销的真实性。(尚文整理)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