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宁德创新旅游扶贫模式摆脱贫困

来源:东南网
2017-05-30 07:24:50
分享

过去,坐拥丰富自然资源,群众却过着苦日子。宁德以“景区带村”为突破口,近年来不断挖掘特色资源,创新旅游扶贫模式,走出一条兴村富民、摆脱贫困的绿色之路

原标题:山海川岛,处处流金淌银

东南网5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王志凌)

入夏,福鼎九鲤溪景区旅游旺季开启。慕名而来的游客,忙着漂流、CS、拓展训练,纵情山水,其乐融融。

溪畔,“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民宿、茶行、特产馆、小吃店林立,游人购物、体验,熙熙攘攘。

可多年前,这里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苦日子。

穷则思变。挖掘九鲤溪及沿线的杨家溪旅游资源,“景区带村”的扶贫模式,牵起赤溪村生态旅游业,从而带动农业发展。引进万博华、杜氏休闲、耕乐源等旅游企业,投资7800多万元建设旅游景区,七彩农场、生态蝴蝶园、九品莲花塘、峡谷拓展运动等诸多旅游项目陆续落地开发,游客激增、人气兴旺,周边群众也尽享“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的发展红利。山地农业、农家体验、餐馆住宿、旅游产品、劳务服务等多渠道增收,带动赤溪、杜家两村近四分之一农户参与旅游行业。去年,赤溪村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96元,同比增长15%;旅游产业相关收入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2%;村集体收入50万元,同比增长36%。

2016年,赤溪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扶贫观测点。九鲤溪景区也成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赤溪之变,让宁德看到了以旅游促扶贫的优势和前景。

近年来,在推进扶贫开发中,宁德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将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绿水青山中找金山银山,走出一条富有宁德特色的旅游扶贫之路。

挖掘特色,劣势变优势

“老少边岛穷”,宁德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23个省级贫困县,宁德就占了6个。但同时,宁德山海资源丰富,集山海川岛风光于一身,还有特色独具的畲文化、茶文化、古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

5月21日,记者来到福安市穆云乡,虎头、溪塔两村正举行一场户外定向越野赛,全省各行各业近200名选手参赛,让这片美丽畲村游客云集、热闹非常。

虎头,福建赫赫有名的“桃花村”,溪塔则有“最美葡萄沟”。而在多年前,这两村仅仅是栽桃、种葡萄的穷畲村,秀丽风景养在深闺。

近年来,这两村联手迈开了发展生态乡村旅游的步子,依靠旅游扶贫助力,点“景”成金,采摘乐、乡村游风生水起。仅今春的桃花季,四十多天花期,接待游客六七十万人,带动了村里桃花酒、地瓜粉、土鸡蛋等土特产的销售,乌米饭、畲家糍粑、扁肉等特色小吃供不应求,吸金数百万元。目前,两村正联合争创国家4A级景区,以进一步放大旅游扶贫的拉动效应。

像虎头、溪塔一样,如今,宁德乡村旅游遍地开花。如何避免同质化?

规划先行。根据“一村一品、特色发展”的原则,宁德科学规划、精准定位,让村村有景,又彰显特色差异。目前,全市已有12个旅游扶贫试点村编制完成旅游扶贫专项规划;14个村列入“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扶贫开发示范村来推进建设;10个镇、50个村纳入《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作为省级旅游富民工程重点扶持;117个村列入“十三五”期间全国旅游扶贫开发重点村来打造。

特色景点如此多,如何串珠成链?

首先,让龙头领舞。宁德发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3个核心景区及其他A级景区的品牌带动作用,捆绑开发和改造提升周边景域,串点成线、全域兴旅,彰显“景区带村”效应。去年,该市还策划推出沿霍童溪、穆阳溪及福鼎市八洋路至蒋太路沿线三条极具农村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乡村旅游发展迅猛。

同时,坚持“重点帮扶、典型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思路,重点帮扶古田白溪、周宁吴山底等12个村,并发展福鼎磻溪镇赤溪村、寿宁下党乡下党村等一批典型,示范引领,打好旅游扶贫攻坚战。并培育了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导游等一批实用人才,为旅游扶贫提供强劲人才支撑。

此外,宁德还整合资源,发挥“旅游+”联动作用,以产业融合推进乡村扶贫,打造出一批“生态+文化”“景区+农家”“乡村+体验”等旅游产品。目前,该市创建乡村旅游休闲集镇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21个、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6家、水乡渔村22 家、森林人家16家、观光工厂5家、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个;上金贝、陈峭、廉村等一批乡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好山好水好增收。

模式创新,村民有获得感

生火烧饭、穿针引线、织布缝衣……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畲村86岁的雷莲娇老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最日常的一举一动,竟是海内外摄影师竞相追逐的美丽风景,且还能挣钱!

老人说,自己在这个僻壤穷村苦了半辈子。近几年,霞浦摄影旅游产业拉动,半月里以其原味畲韵乡愁,走进了万千摄影游客的视线。

村民入股,抱团组建民俗文化公司。“摄影导游团队+公司+村民”运作模式,让村里人人都能成为模特,家门口增收。雷莲娇老人也由此走上了“明星”之路。一个摄影团队拍摄一个小时,一两百元的报酬,一年三五万元的收入,让老人乐此不疲。

半月里村,也实现由穷山村到美丽畲寨的蜕变,生机勃发。

像这般喜尝旅游扶贫硕果的村民、村落,在宁德不胜枚举。“景区带村”“红色引领”“文创扶贫”“村企合作”等一批旅游扶贫新模式,更是在闽东山海间不断涌现。

“地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棕衣当被倒”,曾是下党村贫困状况的真实写照。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下党村充分挖掘红色旅游文化,红色旅游、茶旅、农旅、工旅融合发展,并采取村社合作经营、村企联办、“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提高精准扶贫效益。2016年,下党村共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产业初露头角,获“全国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大奖。

村企合作,南山不难。在福安穆云南山村,旅游扶贫开启可喜局面。

北连白云山风景区,南有后山银池坪风景地,西接占溪林场风景区。去年,坐拥美景的南山畲村与白云山景区公司成立股份制公司,把景区经营理念融入南山村旅游扶贫工作中,开发南山露营基地。目前,该村已实现人均增收800元,村财增收3万元,旅游扶贫成效尽显。

此外,以旅游开发为抓手,各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方便。宁德市争取各类政策资金支持,完善旅游道路、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设施建设。2016年,在乡村旅游专项建设上,全市共争取省级旅游专项资金1180万元,安排市本级旅游扶贫资金407万元。

数据显示,2016年,宁德全市累计接待乡村旅游人数1072.69万人次,同比增长22.7%;累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62.3亿元,同比增长24.9%。全市实现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带动就业人近20万人。旅游扶贫,正成为宁德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