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   本网专稿

全国人大代表丁世忠建议: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扶体扶智加大精准扶贫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3-13 10:43:41
分享

全国人大代表丁世忠建议: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扶体扶智加大精准扶贫

3月5日-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长期关注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制造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我国贫困地区青少年健康成长、进城务工人群融入城市生活等社会热点话题。今年,丁世忠代表又向大会提交了两份建议:一份是《关于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体育用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一份是《关于通过“扶体扶智”深化精准扶贫中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建议》。

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体育产品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市场,靠的不再是低价,而是靠商品品质、价值和品牌,从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和创新竞争,这是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新路径。展望未来,要成为真正的‘大国品牌’,就要有与国际水平比肩的创新能力,成为勇于创新、鼓励创新的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高值感、国际化的商品,实现由‘消费者买得起的品牌’向‘消费者想要买的品牌’转型升级。”——丁世忠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的发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过去五年,“创新驱动”成果显著,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第17位。在迈向工业4.0的进程中,“中国制造”要从过去的“价格竞争”走向“创新、创意、价值竞争”,核心驱动力就是“创新”,体育用品制造当然也不例外。

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2014年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特别是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近两年我国体育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以冰雪产业为例,以北京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的契机,国家提出“3亿人上冰雪”,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七分之一。

然而,在体育产业繁荣背后,体育用品、体育鞋服制造等传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平台缺失,创新人才不足严重困扰体育用品行业转型升级。为此,丁世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育用品行业技术创新体系

一方面,从院校和科研单位来看,其现有考核机制重心在于论文、著作,而不在于与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及其成果的有效应用,并不利于与企业的合作。建议改革高校和研究院所的考核机制,将与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及其成果的有效应用作为相关院校和科研人员的考核重点之一,让其考核权重、激励水平不低于论文、著作等其它成果;可对高校、研究院所的科研工作和拨款进行规划,设定与企业合作研发的项目在全部工作和拨款中的占比范围标准,引导科研单位重视与企业的合作研发工作,促进院校、科研单位的相关研究与行业、企业发展建立更紧密联接。

另一方面,科研主体相对单一,项目和配套经费分配并不均衡。建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依托行业或行业龙头企业,把有优势的大学、科研院所与优势企业组织起来,采取“企业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解决行业企业创新开发的技术和人才依托问题;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之间的互相交流和相互任职,发展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二、降低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成本

创新是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则是促进体育产业繁荣的重要保障。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但在实践中,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然不足,具体表现为“一高一低”:“高”是指保护成本高,“低”是指侵权成本低。很多企业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维权,而侵权人面临的行政处罚或法院判决赔偿往往只有几千元,如此“低成本”造成商标假冒、仿冒和“搭便车”的情况屡禁不止。

建议建立和完善驰名商标数据库,一方面方便商标审查人员进行检索,在商标注册审查过程中主动驳回“搭便车”的注册行为;另一方面在行政执法或司法程序中,应严厉打击“恶意抢注商标”等侵犯驰名商标商标权的行为;在外观设计保护方面,针对运动鞋服设计的季节性和流行性,可以借鉴欧盟的“非注册外观设计专利制度”,只要产品上市销售便可以自动获得3年的保护,3年之后企业再根据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决定是否转为申请注册外观专利进行保护。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加大侵权惩罚力度,对侵权主体和个人严格追究责任,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

三、推动建立国家级的体育用品行业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市场的趋势。我国体育用品产业规模庞大,但企业都是各自为战,各自研发。有个别地方政府和机构建立一些共享平台,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有限。未来市场的竞争是平台的竞争,体育用品产业需要一个国家级的行业创新平台。

建议成立全国性的“体育用品产业研发创新服务平台”,致力于与体育行业相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和资源整合,为体育用品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出台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平台运营开展,吸引国际高端研发人才,建立行业公共服务体系;制定配套的扶持、激励机制,推动参与平台的各相关单位配套充足的资源,对平台工作给予充分的支持。

四、加大运动鞋设计人才培养,培育自主创新型人才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的从业人数要达到600万,2017年我国相关从业人数不到450万,数量上有着巨大缺口。目前中国设计业整体水平与先进国家比,差距还比较大。从业者人数不足,顶尖人才稀缺。在体育用品鞋服制造业,以专业的鞋类设计人才为例,相关人才极为稀缺。现在中国“双一流的高校”的鞋类设计专业几乎是空白,学生可选择的专业院校很少,导致优秀设计人才极为缺乏。应加大鞋业设计专业高等教育投入。

建议在相关重点高等院校开设鞋类设计专业,提供专项资金,加大引进全球一流人才力度,让他们进校园、进企业,培养自己的高素质人才;将设计、特别是鞋类设计人才纳入国家人才资源库,做好人才的公共服务工作;由政府牵头,引导设计人才和优秀龙头企业的对接合作,充分发挥设计人才的作用。

通过“扶体扶智”深化精准扶贫中青少年教育工作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精准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体育扶贫”也成为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内涵。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体,实现体智同步发展。” 体育拥有改变的力量,有助于青少年坚强内心,尊重规则,积极向上,学会团队合作竞争。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在青少年成长的窗口期通过“扶体扶智”,帮助青少年强健体魄,树立远大理想,并为梦想而努力奋斗,最终摆脱物资贫困和精神贫困。201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成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关键词。在精准扶贫进程中,体育行业大有可为。

当前,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探索将体育融入扶贫,通过结对帮扶贫困村,兴学助教、改善文体设施,试水体育产业脱贫,让更多贫困群众共享体育事业发展成果,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探索精准扶贫的“体育路径”。

然而,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对青少年的“体智”教育依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学校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但有关体育教育方面的场地装备保障、师资力量投入、课程完善开发、教学信息化等方面仍亟待加强。

2017年7月10日,经过半年多的深入调查,安踏集团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发布《中国贫困地区青少年体育现状调研报告》(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有3.67亿青少年,其中4000多万处于贫困状态,存在的问题有三大类:一、普遍缺乏专业运动装备;二、体育师资力量极其薄弱;三、体育课程设置单一,素养教育存在空白点。以体育课程为例,调研报告显示: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中,绝大多数对体育运动有着极大的热情与渴望,有97.7%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有88.9%的学生认为运动重要,有91%的家长支持孩子参加运动。但在贫困地区的大多数中小学中,体育课程都存在单一、枯燥的现象,体育课多数以科目达标为目标,没有发挥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体育课还受到场地单一、设施不全、器材少、旧、差、师资不足、教学不专业、装备不齐全等等诸多因素制约,体育素养教育更是存在空白。

针对以上相关问题,为积极落实精准扶贫中“扶体扶智”工作,丁世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制定贫困地区“扶体扶智”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造“共同参与平台”

“扶体扶智,体智双扶”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标准地对贫困地区青少年进行专项教育提升。建议政府牵头出台有利于“扶体扶智”工作开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设立“体育扶贫”专项基金,将贫困地区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项目的开展纳入到学校和教育系统的考评范围,可以在贫困地区发起推动青少年“每天运动一小时”活动。为“体智双扶”保驾护航,靠体育“聚人心、促扶贫”,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此外,针对目前贫困及不发达地区体育教育人才及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可以在现有公益慈善等平台基础上扩展出“体育扶贫对接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投入及社会专业体育力量的联动融合,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扶贫力量与企业、社会力量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公益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开展“体育支教、体育希望工程”等项目。

二、“硬件软件”双管齐下 加大贫困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投入

加大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要因地制宜,重点建立一批经济型的多功能体育场地——同一个场地既可以跑步打球,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组织开展其它类型的体育运动,并提供相应有针对性的器材装备。可以在教学点相对集中的地区集中修建可共享的公共体育运动场地、针对贫困地区学校经常合并移转的情况,建设可移动的体育设施等等,多种形式、集中力量解决普遍问题。

引进专业体育师资力量,加强软件建设。推动适合于贫困地区发展现状的体育课程,让更多的青少年首先要“动起来,热爱运动”,通过教育部门的推动,让体育课程成为扶贫必修课。针对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没有专职体育老师、或体育老师专业性不强的现象,建议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体育老师的引进、培养及再培训,通过分阶段的补全、增强体育师资力量,来提升贫困地区体育基础。让贫困地区青少年对于运动与体育课的期望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最终获得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教育的提高。

三、促进青少年体适能的发展,推动素养教育均衡提升

将体育教育视为完整的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推广智力开发、体育适能等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

推广“梦想运动课程”。“梦想运动课程”是通过体育运动,帮助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建立自信,最终得以提高身心素质的体育课程。它将帮助学校进行体育课程开发,升级现有体育课程。建议将“梦想运动课程”纳入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课程中,积极推广。

抓住北京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的契机,开展奥运项目在中小学的落地和实践。可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奥运健儿进校园活动,尤其是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园。传授科普奥运项目和奥运知识,普及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增加体育项目的多样化和趣味性,达到“体育强身、体育育人、体育聚神”的作用,锻造青少年乐观、团结、拼搏的人格魄力。(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