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名台湾宜兰歌仔戏爱好者来到漳州,重温“漳州腔”

40名台湾宜兰歌仔戏爱好者来到漳州,重温“漳州腔”

2019-10-29 09: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咳仔罗咧咳嗳仔罗咧嗳,嗳仔罗咧嗳仔伊都……”,一首闽南语民谣《桃花过渡》的歌声轻快地唱响着。时隔71年,歌仔戏业余爱好者组织的宜兰漳州籍后裔亲人参访团,追寻着都马调音符来到原乡,与漳州市歌仔戏艺术家们再续“漳州腔”。

微信图片_20191028204854.jpg

10月24日上午,40名台湾宜兰歌仔戏爱好者在漳州与漳州市歌仔戏(芗剧)演员们进行文化交流。据了解,宜兰地区是台湾漳州籍后裔的大本营,参访团员来自宜兰壮围各行各业,有小企业负责人、教师、当地长青歌仔戏团员、家庭主妇与退休人士组成,他们都有着共同爱好,就是闲暇时爱唱歌仔戏。

交流期间,台湾宜兰歌仔戏爱好者与漳州市芗剧团名家们重温“漳州腔”、切磋歌仔戏技艺,共话两岸歌仔戏传承;探访歌仔戏“都马调”起源地漳州南靖县都美村和马公村,再叙芗剧与歌仔戏的渊源;走访闽台保生大帝祖庙白礁慈济宫、南靖土楼、云水谣、南普陀寺等历史文化古迹,开展了一场丰富生动的歌仔戏祖地探寻之旅。

导报记者了解到,台湾歌仔戏唱腔于上世纪40年代加入了〔都马调〕,即由南靖县抗建都马剧团传唱至宝岛,剧团留在了台湾,改称“都马班”。1948年该剧团赴台演出前,曾栖息过南靖县都美村厚庆楼;现今这座始建于咸丰六年(1856年)的厚庆楼,虽沧桑斑斑,却见证了都马班艺人们的喜怒哀乐。参访团员同时前往马公村马公庙与附近的后眷楼。“锦歌生发在芗江,蛮歌野调千古传。”清末民初,台湾歌仔戏在台湾宜兰成型,由漳州锦歌唱腔演唱“歌仔册”戏文、结合“车鼓弄”的表演程式、经过“歌仔阵”、“落地扫”、“半暝反”等发展阶段,跃上戏曲舞台而形成大戏。

据悉,上世纪20年代,台湾歌仔戏传入白礁、厦门;30年代盛行漳州、泉州。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厦门,闽南军政当局,因战时军事政治原因,下令禁演台湾歌仔戏,在漳州的艺人们为谋生计,重新吸收锦歌音乐,另创“改良调”新腔,更称“改良戏”

导报记者 焦修博  通讯员 陈政虹  编辑  洪婷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