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玉珍:提升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张玉珍:提升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5-27 21: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福州5月27日电(记者 胡美东) 全国人大代表张玉珍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建议,提升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随着我国生态保护监管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监管范围逐步扩大,监管要求不断提高,监管任务日益增多,能力装备、保障条件、人才队伍与职能任务不相匹配的问题愈发突出,将困扰和阻碍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新划入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农村环境保护等职能保障能力薄弱。二是监管力量下沉基层不够有力。三是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亟需提升。四是监管制约因素日益突出。

为此,张玉珍代表建议,应提升新时期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建立健全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网。补齐各地大气超级站光化学和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设备,主要城市安装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仪;以工业区和港口为重点,提升重点地区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完善大气光化学组分监测网,在空气自动站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实现站内站外全方位管理;实施水质自动监测站更新及升级工程,整合提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现水质自动监测站点监测数据统一联网汇聚。完善海洋自动监测网络,与强化与海洋渔业部门共建共享海水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在重要港湾、流域入海口、重要敏感海域搭载建设海洋岸基(或浮标)自动监测站;强化海洋环境遥感监控,开展岸线海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推进海漂垃圾清理和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责任明确和数据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对水、大气、土壤、海洋、噪声、辐射等环境全要素进行实时态势感知。

张玉珍代表指出,要推进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智慧化,要整合资源,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集成共享和应用融合。统筹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消除数据孤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内数据资源整合集中和动态更新,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监管等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大数据顶层设计,不断适应生态环境管理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全面摸清基层环境管理需求的基础上,整合建设国家、省、市、县环保系统四级一体化的环保数据管理平台,以大数据支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网上一体化办事和综合信息服务,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发展生态环境大数据通信、超算服务等第三方产业。实施国产化架构重构和业务系统国产化改造。探索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共享生态环境大数据,为环保产业提供信息服务。

张玉珍代表强调,提升基层智能装备配置,完善环境执法监督和网格化监管体系。增加新型快速精准取证装备配置,建立前端智能监管模式,主要包括取证设备、辅助执法设备和信息化设备等三个方面:取证设备主要包括执法记录仪、测距仪、快检试剂包、烟气黑度仪、粉尘快速测定仪、红外热成像仪、热成像仪,个人防护设备;更新和补充执法信息化设备,包括移动执法箱、PDA执法终端等;创新执法手段,配备小型无人机、无人船等作为辅助执法设备,用于日常执法中的排查巡查等工作,提高执法效能。优化环保网格化监管平台,提升基层网格员智能化装备配备水平。

(胡美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