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话厦门|福厦高铁通车在即,一起“坐着高铁看大海”!月票和生鲜加挂业务将推出

央媒话厦门|福厦高铁通车在即,一起“坐着高铁看大海”!月票和生鲜加挂业务将推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9-24 20: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们已经按照要求完成福厦高铁的全部建设任务,现阶段的安全评估工作也已全部结束,静待九月底正式通车!”中铁四局福厦8标常务副经理梁水和六年以来的全部心血都倾注于全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福厦高铁。

当前福厦高铁已进入通车倒计时阶段,厦门到福州的运行时间将从90分钟缩短至50分钟,福厦将正式迈入“一小时生活圈”,“坐着高铁看大海”即将成为现实。

厦门北站候车厅(邱依霖 摄)

福厦高铁全长277.42公里,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上至关重要的一块拼图,沿线设福州南、福清西、莆田、泉港、泉州东、泉州南、厦门北、漳州8座客运车站,正线桥梁84座、隧道29座,桥隧比高达85.1%,开启了中国沿海智能高铁建设的新篇章,通过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化,完善沿海智能高铁建设体系。

作为跨海铁路,福厦高铁全线濒临海湾,桥隧比高达85%,其中还包含4座高风险隧道,存在涌水涌泥、断层破碎带、采空区等不良地质,再加上特殊桥跨多、结构复杂等,建设施工难度很大。与此同时,福厦高铁全线有百余处与高速公路、既有铁路交叉或邻近,安全管控难度大。

福厦高铁航拍(供图)

依托智慧建造技术,攻坚克难填补空白。建设过程中,数字施工与智慧建造技术在福厦高铁全生命建设周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铁四院设计团队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BIM、GIS、北斗等先进技术,树起了高铁智能建设的新标杆。

福厦高铁成功地破解海风海水腐蚀、季节性台风影响、高速铁路桥梁变形等一系列难题。采用泥沙分离器、混凝土超灌提醒仪、超声波检孔仪、智能温控系统等10余种最新施工技术、工艺,打通了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填补了我国高铁建设领域的多项空白,实现了高铁建设技术的新突破。

厦门北站换乘中心(邱依霖 摄)

践行绿色建造理念,打造智慧节能站房。新建厦门北站换乘中心屋面安装了是目前全国高铁站房面积最大的天气感应式智能天窗。“面积1400平方米,大概有3个标准篮球场大小,全部打开只需要一分钟。”中铁建设集团新建厦门北站项目副总工程师陆飞介绍说道,通过分布在四周的风雨感应器,天窗可根据实时监测的光照、降雨、风力等环境数据,无需人工干预,便可人性化自动开合玻璃及窗帘,充分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为旅客带来舒适换乘体验。“据测算,智能天窗每年将减少40天通风系统运转,相当于减少14.13吨二氧化碳排放。”陆飞说。

换乘中心地下负10米集散空间,环境封闭黑暗无自然光,为把自然光照引到此处,获得不输于地上空间的舒适感,新建厦门北站在国内首次全面运用智能光纤系统。该系统通过在屋面安装的82套采光机,每天如向日葵般每天自动唤醒,精准追踪太阳方位采集阳光,利用大通量特种光纤输送至地下空间替代灯具照明。

厦门北站进站口(邱依霖 摄)

推广月票购买制度,打造“一小时交通圈”。福厦高铁通车运营后将推广实施计次票(月票)、定期票等新型票种;结合节假日和重要景点分布开行特色临时列车等措施,对列车自身进行优化,以切实满足福厦(漳)高速便捷通行、上班族通勤等实际需求。

除常态化运行外,福建省还计划安排厦门与福州两地直达列车、标杆车(沿途仅安排1-2个停站);在高峰期间按公交化安排高速列车、大站停靠列车等缩短旅行时间,福州至厦门(漳州)早班车次福州(南)最早6:30-7:00出发、厦门(漳州)至福州晚班车次福州(南)最晚23:00左右到达,在检修时间允许情况下,争取早班车次提早半小时、晚班车次推迟半小时。

福厦高铁厦门北站(邱依霖 摄)

拓展生鲜运输业务,串联沿海“黄金纽带”。根据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域特点,福厦高铁拓展了沿线鲜活、即时等急快货物运输需求,保障生鲜产品的高效、新鲜运输,有效地降低了生鲜产品的物流运输成本,为沿海地区生鲜产品走向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

福厦高铁与杭甬高铁、温福铁路、厦深铁路等铁路连为一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东南沿海高铁运输网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流通,带动了铁路沿线企业的发展,让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衔接更为紧密。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邱依霖)

 

 

【责任编辑:吕佳珊<Lv JiaShan>】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