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协作|食用菌大显身手!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企业+贫困户”带动模式 助力脱贫攻坚

闽宁协作|食用菌大显身手!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企业+贫困户”带动模式 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9-26 17: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杏鲍菇产量喜人(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9月23日-26日,中央省市媒体赴宁夏“两县一镇”开展闽宁协作集中采访,25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城阳乡长城村的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该园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与福建省结对帮扶县区开展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全区唯一以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园区,2005年规划建设,2007年投入运营,日产各类鲜菇5吨,年产值达2000万元。

据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技术负责人祁登荣介绍,示范园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其中福建省援建资金1500多万元),占地300亩,建设食用菌标准化菌包生产线1条,配套自动化控温控湿设备,实现了杏鲍菇、平菇等珍稀食用菌产品周年化生产。

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全景(供图)

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探索“财政投资—回收—再投资”(政府投资建设固定资产和配套设备,企业(农户)自筹资金投资生产经营活动,并向园区缴纳租金,回收的资金用于设施维修和改造)的管理方式,建立“园区+企业连农户带基地”运营模式(企业除开展工厂化生产外,给农户制作菌袋,农户管理出菇,企业回收产品统一销售,扣除成本后利润归农户个人),探索出利用杏鲍菇废料生产平菇、制作有机肥料等原料再利用循环生产模式,既提高了企业生产积极性又降低了农户出菇成本。

村民正在分拣新鲜的杏鲍菇(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新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积极与福建农科院、宁夏大学等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建立食用菌研究中心,开展技术引进、试验示范、集成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驯化出了适合彭阳县特殊环境条件下的菌种,双孢菇、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体系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我们注册了‘六盘山珍’食用菌系列品牌,杏鲍菇和平菇被农业部认定为有机食品,并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暨BioFach China 2017产品金奖’”。祁登荣说。

村民正在分拣新鲜的杏鲍菇(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此外,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与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及福建省食用菌行业协会开展深层次交流对接,年选派彭阳县特色产业领域内领军人才30余人赴福建考察学习,福建省各科研院所50余人多次莅临园区帮扶培训指导工作,并与福建省农科院土肥所签订“食用菌废弃物循环利用和人才培养、园区共建”初期项目3个,为园区的长远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长城村村民石燕兰正在分拣新鲜的杏鲍菇(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我每个月的收入有4000元左右,我先生在县城里打零工,我们夫妻俩年收入将近10万元。”负责菌菇检测的长城村村民石燕兰说。

坚持创业待就业,助力脱贫攻坚。据祁登荣介绍,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吸纳未就业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创业为重点,先后选派130名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入园创业,年培训农民工300人次,累计培育食用菌技能型骨干人才20名、食用菌技术工人350人次,被宁夏大学确定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同时,充分发挥带动能力强、就业岗位多的优势,吸纳100余名农民工入园务工,年支出劳务费180余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推行的“园区+企业+贫困户”带动模式,采取企业生产菌袋、农户管理出菇、企业回收产品统一销售的办法,带动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承包园区菇棚自主生产,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每年利用玉米芯、玉米秸杆、苜蓿3000多吨,给周边农户提供收入180万元。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记者 胡美东|杨洁)

【责任编辑:蔡东海<Cai DongHai>】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