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协作|二十七载山海情,福州市多元举措对口帮扶,续写东西部共同发展新篇章

武夷山六盘山山山相连,闽江水黄河水水水相融。闽宁协作27年来,闽宁两地心怀“同一份事业”、扛起“同一份责任”、许下“同一个愿望”。

闽宁协作|二十七载山海情,福州市多元举措对口帮扶,续写东西部共同发展新篇章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0-28 20: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武夷山六盘山山山相连,闽江水黄河水水水相融。闽宁协作27年来,闽宁两地心怀“同一份事业”、扛起“同一份责任”、许下“同一个愿望”。福州市与固原市的对口帮扶工作开启了一场又一场闽宁协作“接力长跑”,接续谱写新时代帮扶协作、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固原风光(供图)

自福州市与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西吉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来,两地严格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原则,深入落实“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五项机制,持续深化闽宁对口深度协作,坚持“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转变,建立了闽宁协作产业园区,打造了多个各具特色的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推动了两地干部深度交流合作……两地从单向帮扶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协作模式,在振兴之路上并肩而行。

产业扶持:引进闽籍龙头企业,助力发展优势农业

福州市大力支持固原地区发展优势农业,引进龙头企业为固原农业发展添砖加瓦。在福州市与固原市的共同努力下,原州区引进福州龙头企业福建融侨集团带动固原市优势农业的发展,建成了融侨肉牛闽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建立“公司+合作牧场+农户”的养殖模式,解决300多个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带动全市3.8万户养牛户参与到产业发展(其中脱贫户养牛户1.2万户)、周边24家牧草种植企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户调优牧草种植结构,扩大青贮玉米和苜蓿种植面积,促进固原肉牛产业从“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从低端化向高端化快速迈进。

融侨丰霖(宁夏)肉牛生态产业园(邱依霖 摄)

融侨丰霖农业负责人谢志强介绍,作为巩固和拓展福建和宁夏两地对口协作脱贫攻坚的一项成果,融侨丰霖(宁夏)肉牛生态产业园正不断推动固原肉牛产业走向现代化、智慧化、品牌化,促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龙头围绕市场转,农民跟着龙头干”的产业化生产格局,让固原黄牛变成固原“金牛”。

发展“龙头企业+”产业模式,是福州与固原对口协作探索出一条产业深度合作的新路子。在“龙头企业+家庭牧场”的合作模式下,当地三产融合发展和粮改饲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造血”能力加强,有效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

人才支援:闽宁干部组团帮扶,科技创新双向交流

福州市不断创新帮扶方式,选派教师、医生、科技特派员等各类人才在国家重点帮扶县(区)原州区、西吉县教育、医疗和科技领域开展“组团式”帮扶。通过“双向挂职”“双向交流”“双向培训”等方式,不断深化闽宁干部人才交流,压茬推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全力搞好福建援宁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保障。通过“挂实职、给实权、负实责”,有效促进两地党政交流和干部观念互通、思路互动、经验互学、作风互鉴。持续互派人才支援、学习、交流,通过“请进来教”“派出去学”等方式,借助福建乡村振兴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助力固原乡村振兴工作。

“隆德县在援宁干部们的带领下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尤其是菌菇产业的发展。我也希望能为隆德县、为祖国西部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到宁夏挂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隆德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刘钟向记者们介绍了隆德县城关镇杨家店村的菌菇产业发展,同时也向记者分享自己成为一名援宁干部的初心。

隆德县城关镇杨家店村菌菇基地的工人正在采摘成熟的蘑菇(邱依霖 摄)

近年来,隆德县城关镇杨家店村在福州市的帮助下,依托闽宁帮扶等资金大力发展菌菇产业,大力实施“科技兴菌”战略,基地配套建设研发中心1座,重点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同时,积极搭建平台,组织菌菇企业负责人、农户外出观摩学习,参加区内外各类菌菇产业技术培训班,并邀请福建省菌菇产业方面有关专家问诊施策,在选育、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上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该基地培育的大球盖菇、双孢菇等菌菇品质优良、口感细腻,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逐步走出了“优质优价”行情。

此外,福州市还建立了专家定期把脉机制,先后组织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专家赴固原开展技术指导,建成固原市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围绕重点产业组建研发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平台和智力支撑。

就业帮扶:异地办学多方合作,探索优质就业途径

福州市发挥马尾区电子信息产业发达的优势,结合原州区人力资源丰富的现状,通过“政校企”三方合作模式,在两地人社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依托福建飞毛腿集团的福建飞毛腿技师学校,在固原市原州区挂牌成立了宁夏飞毛腿技师学校,探索出了“异地办学、两地携手、校企对接”的技能就业模式。

宁夏飞毛腿技师学校的学生正在生产车间进行实训课程(邱依霖 摄)

据宁夏飞毛腿技师学校校长廖仕宝介绍,学校每年培养电子及自动化工程师100人以上、电子产业工人500人,实现从技能人才培养、实训生产到高质量就业的新路径,推动闽宁协作“扶技+扶志”项目取得实效。

此外,飞毛腿集团还在原州区注册成立了宁夏飞毛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了15条全(半)自动数据线及电池贴片生产线项目,完成投资4000万元,10条数据线生产线已先期投产,全部投产后,将增加就业岗位500个。

借“飞毛腿”生产线落地契机,闽宁两地正在共同规划建设闽宁电子信息产业园,产业园建成后,将充电器、电池、数据线、通信器材、电子设备等制造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预计新增加就业岗位3500个以上,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消费带动:企业带销拓宽渠道,助力实现“宁货闽卖”

福州市坚持以市场导向,坚持拓宽销售渠道,通过龙头企业带销、搭建平台助销、宣传推介促销,进一步畅通采购、销售、流通环节,多渠道、多途径帮助销售宁夏农特产品。

 

西吉县农特产品(邱依霖 摄)

国企带头方面,福清市属国企福清城投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在西吉县注册贸易公司,向西吉县采购农特产品作为各级工会职工节日慰问品。福州聚春园集团有限公司和福建省高速公路驿佳购有限公司通过与西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贴牌生产协议,促进西吉农副产品外销。2023年,通过国企帮助销售西吉农特产品近2000万元。

民企助力方面,福州市在闽宁两地设立农特馆,通过帮扶带销售,全力推动西吉县农副产品生产提质、消费扩面。目前,通过闽宁资金扶持设立的农特馆分布北京、天津、广东、福建等8个城市,2023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

文旅开发:挖掘生态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旅游经济

龙王坝村是西吉县重点打造的12个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以前这里的真实写照是“面朝黄土背长天”,由于干旱缺水,植被长期得不到恢复,山上光秃秃的,如何使山间变绿,彻底改变山村面貌成为龙王坝创业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龙王坝村独特地貌(供图)

2022年,在福州市的牵头下,福建兴业证券帮扶投入50万元建设生态林1000亩,栽植丁香苗木11000株和山楂苗木11000株,与龙王坝原有的3600亩树木花草形成生态保护屏障,龙王坝的山青了、水绿了,鸟语花香,空气洁净,一派江南水乡绿水青山的自然风景画面呈现在世人目前,吸引了众多旅游、研学、康养的人群走进龙王坝,带动了龙王坝的吃、住、非遗产品及农特产品的销售收入。

2022年龙王坝村接待游客16万人(次),收入达1800万元,解决脱贫户就业208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3500元,是2012年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5.8倍,真正实现了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名符其实小康村;从一层黄土,对树、草和人没有一点黏着力的落后村,到门庭若市、绿树成荫的中国最美乡村。

龙王坝村风貌(供图)

“龙王坝的发展得到了福州市的大力支持,我们非常感恩闽宁协作给我们提供的支持,龙王坝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宁夏西吉县心雨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焦建鹏说。

在福州市福清市的帮扶下,龙王坝村先后建设了闽宁小吃一条街、星空酒店、手工非遗产品一条街、闽宁福清乡村民宿群落、闽宁窑洞民宿等,使村民们在长期的一产农业项目里融合加工业及服务业,走出了致富的困境。

二十七年山海情深,二十七载闽宁情长。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拼,福州的先发优势带动着固原后发赶超,在福州市与固原市的携手合作下,原州区、隆德县、西吉县成功翻越了脱贫路上的“六盘山”,谱写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光辉篇章,打造了闽宁协作的全新样板。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记者 胡美东|邱依霖)

 

【责任编辑:董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