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厦门市通过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站网体系建设,初步建成厦门一体化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实现对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全覆盖;通过不断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结合科技手段大力实施环境保护智慧化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手段智能化、现代化建设。
统筹谋划监测体系
一是常规空气站全覆盖。厦门市市一级共建成30个常规空气站点,包含6个区共计18个评价点,完善了空气质量评价网络;另有12个点位包含重点监控区域点位、边界预警点、评价培育点,上述点位共同实现了空气质量实时精准监测,点位覆盖率较高,为后续进一步分析研判与精准溯源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是建成交通污染监测网络。厦门市共建成4个交通污染监测站点,包括公路点、港口、机场点、铁路货场点,形成了完善的交通污染来源监控网络,开展了交通点污染来源监控,形成交通污染排放主要物质的实时监测能力。
三是建成大气超级站,购置环境空气质量走航车。在市中心建成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用于揭示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过程与机制,识别海陆交汇界面大气污染的来源与成因,从而为区域的大气污染调控与环境改善提供数据支撑;运用环境空气质量走航车定期开展走航,发现监测数据高值时,执法人员立即对区域内可能涉及的工地或企业开展现场执法检查和在线数据调阅,并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求重点源立即进行整改,真正做到了“测管联动”,切实提高执法效能。
健全完善监测能力
一是具有常规六参数指标监测能力。各常规空气监测自动站包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气象五参数、能见度等指标;
二是拥有交通污染特征参数指标监测能力。交通污染专项点位包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细颗粒物、非甲烷总烃、气象五参数、BC、VOCs等指标。
三是具备大气超级站特有监测指标监测能力。监测项目涵盖五方面的因子,包括常规六参数与气象仪器、颗粒物特性与成分监测(水溶性离子、重金属成分、颗粒物径谱仪、气溶胶吸湿性等)、光化学污染监测与分析(VOCs、PANs、HONO、甲醛、NOy、NH3等)、遥感监测与分析(风廓线雷达、云高仪、激光雷达等)、温室气体监测(甲烷、氧化亚氮、二氧化碳等)。
支撑服务环境管理
一是走航监测支撑测管联动。针对厦门市重点区域臭氧、颗粒物指标以及预警预报大气污染高值天情况,开展重点区域、工地扬尘、投诉区域以及重大活动期间空气质量走航监测工作,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2021年起充分利用走航车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溯源监测,车载VOCs在线监测系统可检测包括PAMS、TO15、醛酮类在内有机物种类共计117种,可测量物质数量为75种。截至2022年底,该车已出动194次,出具走航监测报告200多份;2023年至今,环境空气质量走航车行程近6000公里,其中颗粒物走航共计42次,出具41份报告,共计走航258个工地,发现颗粒物高值工地共计66个;挥发性有机物走航共计32次,出具32份报告,驻点监测52个点位,发现VOCs高值点共计2个。
二是预测预报支撑精准管控。厦门市环境监测站建立了厦门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大气超级站数据中心平台等自动化预警预报平台,这是一套集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于一体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可以做到“每个早间,日报在线;每个午间,预报呈现;每次污染,专报不断”;实时开展全市6个区环境空气质量分析,对全市未来10天、7天、隔日的空气质量作出预测和预报;通过开展合作、深化预报会商机制、推进数据整合,搭建从监测、分析、模式反演、预警全流程监控平台,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水平。2021年、2022年、2023年(截至10月底)在大气扩散条件不利情况下为精准管控累计提供研判分析材料12份、25份、12份;2021年隔日预报准确率为78.4%,7天预报准确率为69.6%,10天预报准确率为64.4%;2022年,隔日预报准确率为84.9%,7天预报准确率为76.4%,10天预报准确率为70.1%;2023年至今隔日预报准确率为83.1%,7天预报准确率为69.0%,10天预报准确率为71.2%。预测预报能力的提升,有力支撑了厦门市环境空气污染管控工作。
三是数据分析支撑重大活动。厦门市持续深入开展空气质量分析研判与预警工作,每年审查和校核数据涉及量达百余万,每年组织编写和审查校核各种报告材料百余份。2023年迄今已报出监测速报50多期,专项预报预警20多期,精准服务九八贸易洽谈会、厦门市马拉松、金鸡百花奖等各项重大活动与赛事。
近年来,在科技赋能下,厦门市的环境空气监测已经实现自动化、精准化、数字化、信息化。下一步,厦门市环境监测站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的现代化,持续推动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强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支持,精心呵护“厦门蓝”。
(王灵剑|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编辑 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