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复旦管院科创周于12月5日正式启幕并将持续至12月15日。围绕“管理赋能 共同成长”主题,复旦管院汇聚海内外近40余位嘉宾,将举行“科创企业案例创新论坛”、“复旦科创先锋年度论坛”等10场不同主题科创论坛与活动,并开展“开挂·不止科创”首届播客节、“共振·与科创同行”线下联展等一系列科普文化活动。
开幕论坛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发表开幕演讲,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带来“科技之光大讲堂·科创周特别呈现”主题演讲,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马剑鹏教授,国泰君安创新投资医疗健康负责人黄平与陆雄文院长进行圆桌对话;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科创办公室主任岑岺担任论坛主持并作学院科创实践专题分享。
陆雄文院长在开幕演讲中指出,中国的科创事业发展仍面临很多压力和挑战。“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中国科创事业还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陆雄文院长重点就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趋势,特别是对管理教育的影响做了分析和展望。他表示,人工智能在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闭环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研发成功率。“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各个技术赛道和产业赛道正在发生的变化,不仅将改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面貌,而且会改变所有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他指出,本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革命有着显著不同。“它是多赛道并举,相互交融、形成聚能,然后爆发。”
陆雄文院长认为,今天的人工智能扮演了基础设施的作用,将扩散并影响所有行业的发展,也势必会对管理教育带来巨大变革。“未来的学者要做面向未来的研究。未来五年、十年,人工智能一定能更好地辅助教学。”
开幕论坛上,作为“科技之光大讲堂”的科创周特别呈现,诺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以“生物智能、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为主题在线发表演讲。他指出,地球上有三种不同但密切相关的智能:生物界有生物智能,人类有人类智能,计算机有人工智能。生物创造人类,而人类创造了计算机。生物智能从进化中学习,最具多样性特性的物种会有更多机会生存下来。人类智能中,真正重要的是互相学习。互联网让人类可以进行全球学习,人工智能更是大幅提升了学习信息的收集效率。因此,尽管人类的基因没有改变,学习环境的提升也让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伟大的科学家是伟大的榜样”。
在介绍机器智能时,迈克尔·莱维特从感知器与深度学习的发展沿革入手,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结构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例如对蛋白质的结构预测。他还介绍了应用计算生物学和AI对于癌症的研究探索,“更好的科学会带来更好的发明专利,更好的发明专利会带来更好的药品。”在癌症代谢成像中的量子力学应用方面,迈克尔·莱维特指出,ChatGPT超极化MRI(核磁共振)使得肿瘤代谢在实践和空间上的量化成为可能。
作为诺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在演讲中还分享了“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5个要素:一是让年轻的科学家独立负责。二是以5人左右的小型团队为最佳规模。三是要具有充足研究经费。四是要有来自同侪的强大压力,“你的下一篇论文优秀,才算优秀。”五是没有等级观念,学生们要和诺贝尔奖得主一样充满自信。
圆桌对话环节由陆雄文院长担任主持,与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马剑鹏教授,国泰君安创新投资医疗健康负责人黄平围绕科创投资、科学家转型创新企业家实践、AI赋能制药等话题展开探讨。
马剑鹏表示,科学家与一般商人不同,科学家对自己的成果总是充满自信,这也是他们能够实现科研成功的关键。同时,因为科学家对自己的成果非常珍视,也容易产生“特殊情结”,这在创业过程中却可能导致失败。而在谈到AI赋能新药创新时,马剑鹏表示,药物已经从小分子化学药进入大分子生物药时代,药物研发团队的AI运用能力很重要,但生物研发能力更重要。
“科技转化最主要的资源就是人才。”谈到初创企业的成功要素,黄平认为,创业者的学习能力是关键。“从一个创意到产品,从产品到收入,从收入到利润,从利润到现金流、到企业上市,对创始人的知识技能、经验、背景要求是不一样的。”黄平表示,“不可能有一套成功经验能‘一招鲜吃遍天’,最重要的是能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迅速学习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技能不断进步。”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