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北京3月6日电(记者 胡美东)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建议应大力发展“备老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
据我国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2.9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预测2035年左右,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我国将由中度老龄化社会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46-60岁人口约33678万人,超过3亿人处于“备老”阶段,从现在开始至未来10年间,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退休潮。
葛桂录指出,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1月11日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银发经济被赋予了包含“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和“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两个方面的新内涵。从国家层面提出“备老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框架下的总体考虑,发展“备老经济”,是为未来更好服务老年群体做足准备。但目前仍存在不足:
一是国家养老金融发展不平衡。根据长三角养老金融绿色发展报道,我国养老金体系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占比为70.38%,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占比为29.02%,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占比仅为0.6%,存在第一支柱独大,第二、第三支柱发展不足的局面,二、三支柱产业的发展及养老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亟需完善。
二是全民健康素质还需加强。根据《国家计划十三五期间居民慢性病监测报告》,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超4.8亿,占总人口数的30.5%,我国老龄人群慢性病的发病率更是高达50%以上。对公众的健康问题应早介入、早干预,提前布局。
三是城市智慧适老化改造任重道远。老年群体的出行、居住、医疗等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适老化改造需求巨大。提前布局城市适老化改造,有利于摊薄成本、积累经验、扩大受益群体,更好地服务、改善民生。
为此,葛桂录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国家“备老经济”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清晰定位、理顺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加大技术研发和投入、建立老龄产业创新基金、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做好财富储备、人力资源、科技支撑、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制定国家通用标准,范围覆盖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方面。
二是发展多层次养老金融体系。鼓励保险、银行、券商、公募基金、信托、银行理财子公司等进行养老金融产品布局和创新,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完善多层次养老金融体系,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多渠道引入长期的资金投资,加强养老金融资本市场的建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盘活养老金存量资金,促进保值增值,保障养老金融体系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培育潜力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优质一、二、三产业,开发生产特殊人群功能性食品以及适合老年人的食品等,开发护理床、远程监控、陪护机器人等居家养老辅助产品。发展体育健康产业与老年文化产业,开发适合老年学习和体验产业,增加参与感和获得感。发展医疗、健康等产业,做好疾病预防、筛查和干预,提高疾病治疗和照护水平。
四是提前布局,进行城市智慧适老化改造。改善人居环境,公共场所持续升级改造,打造老年人无障碍友好城市。持续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站、手机APP优化升级,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事项,推出更多适应老年群体特征和生活习惯的产品和应用。开发与推广平安通急救系统,把医护健康、紧急求助等应急智能装置,作为适老化改造的必选项目,运用现代通信设备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包括紧急呼援、主动关怀、养老服务综合咨询及服务转介的业务。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造适老化暖心政务系统,优化线上线下政务服务。
五是加强人才储备和培养。加强全科医生、护理、养老金融等老龄化产业人才培养,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合资或全资办学。推进教学、实践、科研、产出融合,鼓励职业化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引入台湾地区优质养老师资力量,建设两岸养老人才培育基地,鼓励台湾年轻群体投入祖国养老事业,开创统一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