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千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无数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今起,“家在鼓楼”公众号开设《我们的三坊七巷》专栏,通过坊巷名居古厝、坊巷名人、坊巷诗联赏析、坊巷民俗、坊巷工艺美术等篇章,讲述繁华喧闹之下,那些属于三坊七巷的文化和故事。
福州钟灵毓秀之区
——三坊七巷的优秀文化与优良传统
福州山环水绕,派江吻海,得天文、地理、人文之优势,建城二千多年形成深厚的优秀文化底蕴与优良传统气韵,自古称“江城福地”“东南重镇”,名扬四海,惠及五洲。
福州城内外因“山川灵秀,百河灌溢”,又得“江海通津”之便,所以远达海内外,早得风气之先,孕育出众多杰出人才,造福于民族、国家,其流风余韵至今仍嘉惠于士林、社会。历史记载,福州虽文教晚兴,但自晋唐以来,北方士族南廷,聚居于州城之内,散布于近郊邻县,由于郡人历来重教兴学,因此文化根基深厚,家训族规长传,诗人称“多少衣冠来避地,至今名胜擅风流”。优良的文化传统、卓越的道德榜样,多出自三坊七巷为代表的世家大族的传承与传播。
宋代以后福建科举教育发达繁盛,领标于全国,引起世人嘱目,形成社会美誉,三坊七巷遂成为福州乃至福建文化高地和典型代表,也是优良传统美德的榜样。一片三坊七巷,积渐形成约20个名门望族,从中走出的人才遍布各地,远至海外,据统计历史上共产生150名进士,360名举人,堪称历史文化名人者达410位,人称“福宇巍巍抵百城”,实无过誉。这些先进人物,标新立异,引领风尚,满布各个领域,至今来福州、福建者多向往于名杰英才,仰慕其人格风采。
福州城区尤其是尚存的核心社区三坊七巷,最为昭著,历代文人均乐道其特色景象,不仅人烟稠密,而且人文鼎盛。
福建自唐代起主政官员力推教化,成效显著,宋代著称教育兴盛,如《宋史》所载:闽人“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科举成就为世人所艳羡和赞叹。首府福州尤为外人所称道,入闽者亟称福州教化之普及和优胜。如“城里人家半读书”“学校未尝虚里巷”“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宋人称“今世之言衣冠人物之盛,必称七闽。”朱熹也称“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可知坊巷之家多书香门第,簪缨继世,著述盈架,代有闻人。
更重要的是坊巷民居中历代形成的优良传统,端在于读书著述,古称“家有庠序之教,人被诗书之泽”。读书学习形成传统,为官作宰者因受良好家教,淳良门风影响,所以多出清官循吏,志士仁人。众多名门望族不仅为光耀宗族门楣克尽心力,更为树立福州城市荣誉与声望作出贡献。从福州坊巷中走出的名宦硕儒、良将大师人数众多,成为闪耀在历史天空中的繁星,受到世人的景仰与崇拜。
(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编辑: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