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过大年,700多斤岗头大笼甜粿“吸睛”!

非遗过大年,700多斤岗头大笼甜粿“吸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2-07 11: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首个非遗年的正月初九一大早,在厦门市同安凤岗社区岗头洪氏祖祠前,两座高1.3米,重700多斤的大笼甜粿格外“吸睛”,不仅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合照,还有不少外乡人千里迢迢前来“讨要”一小块甜粿带回家,以求吉利。

据了解,正月初九蒸大笼甜粿是凤岗岗头延续了数百年的习俗,1951年因故消失,时隔60年后,于2011年得以恢复重现。而大笼甜粿制作技艺也在2013年入选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凤岗社区老人协会秘书长洪火耀介绍,大笼甜粿制作技艺复杂,从正月初二开始制作,需要近50个成年人利用4口大锅、12个蒸笼蒸满8个多小时才能熟透。甜粿蒸熟后,还要倒入由8块内刻精美花纹图案的模板拼成的桶内塑形。直到正月初九才能完全凝固,拆模出炉。

闽台地区每年正月初九都流传着蒸年糕的习俗,这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的崇拜、爱护、顺从和敬畏的心理。可是像岗头大笼甜粿这么大、历史这么悠久的年糕还是有其特殊性的。同安区文史专家颜立水告诉记者,蒸大笼甜粿不仅仅是一种习俗,也是海外侨胞的乡愁。随着一代代先民的出海,这一习俗也被带到世界各地,所以每年都仍有记得这一习俗的海外侨胞回到故乡,参加这一盛会。

每一种民俗背后都藏着一段精彩的传说,岗头大笼甜粿也不例外。据介绍,清代中期,清政府强征暴敛,岗头百姓苦不堪言,抗捐抗税时有发生。一日同安县令打算“杀鸡儆猴”,遂派官兵前往岗头收税,逮捕敢于抗捐的村民。没想到,连续三次行动都因天气骤变未能成行。县令苦思冥想,终悟出“此乃天不从也”,之后不敢再前往岗头收税。村中的贤达村老知道实情后,合议每年正月初九那天蒸大笼甜粿,以表敬意。

(文图/余雪燕 夏海滨∣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