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二十四时舞》全国巡演厦门启幕

舞剧《二十四时舞》全国巡演厦门启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3-31 09: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3月29日,大型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在厦门闽南大戏院盛大开启全国巡演首站,为观众带来一场融合苗族非遗与现代艺术之美的视听盛宴。该剧为2024年度湖南省重点文艺项目,已荣获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田汉特别奖,并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该剧由湘西武陵山民族文艺传习中心出品,一级导演李世博执导,中国歌剧舞剧院主要演员郝若琦、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马蛟龙领衔主演。该剧最初创意源自“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中的“苗族赶秋”习俗,以“一日二十四时,一年二十四节气”为哲思起点,以33项苗族非遗为元素,以音乐舞蹈和现代舞台技术为语言,历时两年编创而成,深刻表达了具现时间形态、歌颂生命姿彩的时序美学主张。全剧时长100分钟,以“冬至·藏”等六大篇章展开,通过“拱日”“春播”“接龙”“喜丧”等不同舞段的视听震撼,将“向死而生”的东方哲学化作剧场内外的情感共鸣。

在舞蹈创新方面,编舞团队以“解构传统”为笔,在苗舞语汇中注入现代审美。苗鼓表演突破平面调度,舞者以脊柱为轴拧转螺旋,展现苗族迁徙的艰辛;接龙祈福场景中,赤膊少年们的肌肉线条与银饰流光共舞,呈现人与自然对抗中的原始张力;八人秋表演中,苗族女性衣饰极尽华美,如炫彩星河环形运动,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轮回。

音乐团队深入苗寨采集蝉鸣、火塘噼啪等原生态声响,将竹唢呐的苍凉、矶子石的清越与现代电子音律创新融合。舞台上,牛角号的远古呼唤与合成器的未来之音交织,构筑起一座跨越千年的声音桥梁,让非遗音乐“听得见灵魂”。

在视觉呈现上,服饰设计团队从传统“鸦雀嘴”纹样中提炼48种图腾,重构苗族盛装体系;灯光设计成为叙事的无声伙伴,通过不同色彩和光影变化,营造出节气氛围;道具设计堪称一场静默的颠覆,牛角号、湘西板凳、“圆”的意象等被赋予多重象征意义,呼应苗族宇宙观。

田汉奖评委会评价该剧“以非遗为核心,通过创新性表达推动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湖南红网艺评人吴文丽认为该剧“以舞蹈符号将抽象的时间形态具象化,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生命活力”。湘韵丹青文化中心评论员陈彪称赞该剧为“一场非遗的华丽史诗之旅”。

此次巡演还将走进深圳、成都、杭州、郑州等全国多座城市,完成“山海”与“古今”的双重对话,以苗族时间哲学叩击不同地域的文化记忆。《二十四时舞》,不仅是优秀文化的自信展示,更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诠释。

(董烜圻 图\湘西州委宣传部|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