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定:乡村会客厅绘就非遗传承好风景

福建永定:乡村会客厅绘就非遗传承好风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07 16: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老师,我的竹篾又裂开了,您再教教我!”“快看,我的花篮会发光!”5月7日,永定区抚市镇传统村落的“德文化”会客厅内,竹篾翻飞,欢声笑语不断。抚市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赖登丰的指导下,用指尖触碰客家竹编技艺的温度,在交织中绘就非遗传承的靓丽风景。

活动现场,案板上的破竹刀、匀篾刀、各色彩纸与丝线流整齐罗列。省级非遗项目——抚市花篮舞传承人赖登丰手持竹篾,向孩子们展示着“空二挑一”的编织技法。“竹篾要像抚河水般柔中带刚,锁边时得让每根篾条都服服帖帖。”他边说边示范,手中竹片仿佛有了生命,渐渐化作精致的六角篮底。孩子们围在他身旁,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花篮可不是普通道具,它藏着客家匠人的生存智慧。”赖登丰轻叩花篮暗藏的机关,顶部竹片应声绽开,“这叫‘花开富贵’机关,旧时舞者夜巡时,内置的桐油灯盏透过镂空剪纸,能把整条街巷映得流光溢彩。”三年级学生黄一菲踮脚观察着会发光的“夜间版”花篮,竹篾在她稚嫩的手中虽略显笨拙,却倔强地勾勒出传承的雏形。“回家我要用挂历纸练习,等元宵节跳给阿公看!”她兴奋地说。

这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课堂,是永定区探索“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永定区创新实施“非遗+”工程,将花篮舞保护纳入文旅融合大盘。充分利用乡村会客厅,开发“非遗+”沉浸式研学路线,定期在乡村文化会客厅开展中心小学常态化教学,让非遗技艺与客家童谣共同走进校本课程。数据显示,仅抚市镇累计培训学员超200人次,培育小传承人17名,花篮舞展演人员逐年增多。

“我们正在构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生态圈。”抚市镇党委书记廖国生表示。他展示着最新设计的花篮文创礼盒,竹制笔筒上,传统剪纸图案与现代极简线条碰撞出新意。“从校园课堂到文旅场景,从竹编体验到数字文创,我们要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火’起来。”

此刻,抚市乡村会客厅外的抚溪河静静流淌,孩童们举着自制花篮跳起简化版花篮舞,竹篾碰撞的沙沙声与银铃般的笑声,在青砖黛瓦间奏响非遗传承的春之序曲。乡村会客厅,这个曾经只是村民闲话家常的地方,如今正成为非遗传承的新舞台,绘就出一幅幅动人的文化风景。

(熊川 卢传顺∣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