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业绩国际先进:国家名片“华龙一号”为全球提供清洁能源“中国方案”

运营业绩国际先进:国家名片“华龙一号”为全球提供清洁能源“中国方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09 17: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是国家名片“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开工建设十周年。5月8日,记者从中核集团文化品牌月暨“走进新国企·华龙十年”融媒体开放活动上获悉: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创造了首堆建设周期68.7个月、成为全球唯一按计划建成三代核电的最佳业绩,示范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还创造了示范工程两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累计发电近650亿度,即将迎来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连续两年实现“零非停”的成绩单,意味着“国家名片”华龙一号运营业绩在全球范围表现卓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为后续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可靠实力,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可推广的清洁能源“中国方案”。

福清核电整体景观。(供图)

华龙一号是“国家名片”和民族品牌,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蕴含着核工业自立自强的理想追求,是在我国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全球最新安全要求研发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目前,华龙一号已成为当前核电建设的主力堆型,世界上核准在建、在运的华龙一号机组共41台。

从第一台华龙一号落地福清,到打破“首堆必拖”魔咒,到示范工程两台机组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再到41台机组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带动上下游近6000家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供应体系。华龙一号不仅成为中国核工业坚持自主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成就,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进一步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目标实现。

中核集团福清核电机组景观。(供图)

在华龙一号研发过程中,中核集团建立了2044项国内国际标准组成的完整标准体系,700多项国内专利、65项国际专利和125项软件著作权等构成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数字化核电厂,形成了我国首套自主核电软件系统。在建设期间,中核集团联合国内75家高校、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厂,以及14家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共同攻克了179项关键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工作。5400多家设备厂商承担了超过6万多台套设备的制造供货任务,近20万人先后参与项目建设。这一庞大的工程背后,是中国核工业全产业链的协同作战,是“小核心、大协作”模式生动实践。

为持续提升华龙一号运行业绩,为后续批量化做好示范,福清核电在运行业绩提升方面,打造“华龙一号标杆”,对照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制定的最高标准,狠抓生产绩效指标标准体系运作,通过减非停、设备可靠性管理、群厂经验反馈、人员绩效提升、机组大修优化等各项活动,持续提升机组的运行业绩,保障机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目前两台机组30项WANO指标中25项达到世界卓越水平,持续发挥示范作用。

在经验总结沉淀方面,建立了一套与营运华龙一号核电厂相适应的、国际先进的建设运行管理体系;形成了17个领域、110项子产品,编制发布华龙一号运行规程共11类4885份,以及包括生产准备、核电调试、运行支持、专业培训、技术支持、专项维修等领域58项具有华龙一号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有力推动了示范工程和批量化建设顺利开展。

在人才支持方面,建立华龙培训体系,成立华龙国际培训中心,已累计完成对外培训项目28项,涉及9个国家。开展包括华龙一号工程建设、核安全文化、核电厂运行管理、应急管理及生产准备等多个专业培训。目前,累计为国内多个新建“华龙一号”机组提供操纵人员培训207人次、关键生产岗位培训151人次。组建华龙一号专家团,协助国内外华龙一号新建机组调试启动工作。自2020年以来,累计向国内外华龙一号机组和新建核电项目输入人才超400余人,为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和“走出去”提供坚定的人才支撑,为核电产业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管理范式。对此,福清核电有关负责人表示,优异的运营业绩意味着华龙一号生产运营绩效在全球范围表现卓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意味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这正是我国三代核电技术践行中国标准、展现中国方案的生动体现。未来,华龙一号必将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保障能源安全提供战略支撑,为中国核电发展和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智慧力量,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现更大作为。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6号机组。(供图)

据了解,华龙一号每台核电机组每年发电超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邱郁雯|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