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培丰镇洪源村的星星家庭农场里,40亩葡萄藤下挂满了“七彩玛瑙”,慕名而来的游客提着果篮穿梭其间。这片曾因煤矿开采满目疮痍的土地,如今通过“黑色经济”向“绿色产业”的转型,让100余名煤农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游客提着果篮穿梭在藤蔓间,体验着采摘的乐趣。(供图)
7月28日,记者走进永定区培丰镇洪源村的星星家庭农场,只见连片葡萄长势喜人,一串串绿似碧玉、红如丹珠、黄若凝脂的葡萄沉甸甸挂满枝头,像极了垂落的七彩玛瑙。慕名而来的游客提着果篮穿梭在藤蔓间,体验着采摘的乐趣。
“没想到十年前的矿区能变成花果山,这里的葡萄又大又甜,在这边不仅能品尝到甜蜜的果实,还能体验到采摘的乐趣,真的很棒!”游客黄镕章高兴地说道。
“今年产量和品质都非常好,现在每天都有五六批人前来采摘,每天采摘葡萄一千斤左右,销路还不错。”种植户简光星说,“今年,我种植了40亩的葡萄和20亩的沃柑,预计可带来产值超140万元。”
如今的“生态种植能手”简光星,曾是培丰镇众多煤农中的一员。2011年,他率先“试水”葡萄种植,从8亩试验田开始摸索;2014年,响应政府转型号召,他彻底放下挖煤工具,全身心投入生态农业,农场规模也从最初的几亩地扩展到如今的60亩。
种植户简光星采摘订单葡萄笑开颜。(供图)
“当年挖煤月入过万,但山秃了、水浑了,心里总不踏实。‘黑’转‘绿’是大势所趋。现在看着自己的果园越来越好,我是信心十足,越来越有干劲。”简光星说,“接下来,我想扩大种植面积,把农场打造成集旅游,采摘,娱乐为一体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展示区,带动本地和周边乡镇的种养大户,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
转型路上,简光星还不忘带着乡亲们一起增收。他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劳务入股等方式,让160多户农户共享收益;农场常年吸纳困难群众务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他还将农场设为村民培训基地和巾帼创业基地,免费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在他的带动下,洪源村葡萄种植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数百亩,成了村里亮眼的“绿色招牌”。
如今,在培丰镇像简光星这样从“挖煤匠”变“新农人”的转型煤农已有100多个。虽然农业收益不像煤矿来得“快”,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效,让大家心里更踏实。生态好了,游客多了,收入稳了,转型的煤农们正沿着绿色道路,一步步走向更有奔头的未来。
(黄秋萍 汤胜新∣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