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3331亿!福州新区十年交出亮眼成绩单

经济总量3331亿!福州新区十年交出亮眼成绩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01 17: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9月1日上午,福州新区设立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在福州市举行。会上介绍,福州新区自2015年8月30日获批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保持8.4%、13.1%、8.4%的年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达3331.04亿元,位列19个国家级新区第8位,成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区域开发

福州新区成立以来,持续推进规划区域范围内的马尾、仓山、元洪、江阴等功能区建设。近年来,以直管区为开发重点,累计实施了550项、总投资近5000亿元的重大项目。

强化基础设施投入,累计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14个、总投资超2100亿元,其中投资百亿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6个。重点加快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打造年旅客吞吐量3600万人次门户枢纽机场;228国道长乐外文武路堤结合段、东南快速通道、道庆洲大桥等全线贯通,福平铁路、地铁6号线开通运营,国道G316线、城际铁路F1、机场第二高速、滨海高速公路一期等骨干交通项目加快建设,构建起“轨道交通+骨架道路”的新老城区30分钟交通圈。

加快产业项目落地,累计落地建设重大产业项目262个,总投资233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60个。

注重民生事业建设,累计实施社会事业项目74个,总投资57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3个。

产业发展

十年来,福州新区锚定“三区一门户一基地”战略定位,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领跑全省。构建了“天上三朵云、中间两中心、地上两条路”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新基建规模占全省50%以上,智算运营规模达2585P,位居全国前列。成功入选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

主导产业蓬勃发展。重点围绕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显示、粮储食品、医药健康、文旅等六大新兴产业,加速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科创能力稳步提升。成功签约落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功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建成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福州分中心、上研院福州创新中心。积极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累计服务1000多家企业、超14000台设备“上云上平台”。

“产城人融合”纵深推进。牵头制定专项行动方案,聚焦企业需求,推出涵盖综合支持、人才贡献、住房、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2024年,新区建成区新增人口约1.9万人,去化产业及商业载体超15万平方米。今年新区建成区累计新增人口6844人。

招商引资

福州新区创新招商机制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项目招引落地和创新模式优化两方面。

今年以来,新区直管区生成招商项目178项,预计总投资额784.64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21项,总投资额44.45亿元。已签约未落地项目42项,预计总投资额212.78亿元,新增用地2579.25亩。重点在谈项目16项,预计总投资额200.86亿元,新增用地2308亩。另有在谈项目99项。对照全年目标(落地128项、总投资997亿元、需地4500亩),进展良好。

构建“全员招商矩阵”,出台《2025年“五全”招商行动方案》,统筹管委会、属地、国企力量,形成立体责任体系。同时探索市场化招商,谋划产业信息平台,打造“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协同体系。

民生福祉

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着力构建“以教聚才、以游兴城”的发展新格局,宜居宜业品质不断升级。

教育方面,构建从“摇篮”到“职场”的全链条、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福州三中滨海校区、福州滨海实验学校、福州十九中学滨海校区、福州群众路小学滨海校区等优质学校相继开办招生;建好新区大学城,打造“人才高地”。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阳光学院滨海校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滨海校区三所高等院校相继落地新区,师生规模近万人。下一步将重点推动更多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产教融合基地落地,特别是加快建设大学城二期,预计再引入5-6所院校,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大学城。

生态方面,闽江河口湿地、东湖湿地、沙滩海岸线等保护修复工程成效显著,推动修复沙滩15.3公顷、滨海湿地超140公顷。

文旅方面,科学布局,构建“三片一带”文旅生态圈。北部传承“海丝文化”,依托郑和下西洋启航地,打造沉浸式演艺城、水街文化区、海洋公园;中部依托东湖湿地和高尔夫资源,发展运动游乐和康养休闲;南部以下沙为核心,融合乡村美学和创客文化,建设滨海度假小镇。项目发力,擦亮“滨海文旅”品牌。2023年以来实施文旅重点项目超百个,总投资近百亿元,实现从环境、配套、体验全方位跃升。

对台合作

福州新区自设立以来,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中央《意见》,积极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行城市建设,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持续深耕产业合作。引进福州恒美偏光片、福州新博研桥医药科技等优质涉台项目落地,大力扶持新密机电、光隆精密等台资企业加快发展,签订“梅花鱼露制作技艺”等合作协议,两岸经济融合更扎实。

不断畅通对台互联互通。长乐机场已有桃园、松山、高雄3条直飞航线,去年对台旅客吞吐量超20万人次,目前机场二期进入建设高峰期,明年通航后力争开通更多的直飞航线;江阴港、松下港区加快建设;316国道完全建成,F1快线全线贯通,“高铁进机场”有力推进,空港、海港、陆港立体联通,两岸往来将更加便捷。

贴心服务保障台胞台企。受理台湾居民居住证近千人次,打造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与两岸融合社区,设立福州新区台胞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站等“一站两室”、台胞台企服务专窗,为台胞提供职业资格采信、法律援助等便利服务,台胞生活圈更宜居。

积极探索政策创新。汇总编制《台湾人才政策汇编》,出台《福州新区两岸融合社区租赁住房受理实施细则(试行)》,今年以来为台胞发放租赁补贴近百万元,惠台举措更实在。

着力增进情感交流。积极融入海峡青年荟、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船政文化研讨会等招牌对台交流活动,持续打造“陈氏十世同堂”、鹤上“陈元帅”等宗亲、信俗交流品牌,“马尾·马祖元宵节俗”作为首个涉及两岸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两岸人文交流的“新名片”,两岸情感融合更深入。

此外,福州新区以服务福建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战略目标,全方位推进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坚定不移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记者 胡美东)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