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港:“三维驱动”跑出驻村帮扶“加速度”

福建泉港:“三维驱动”跑出驻村帮扶“加速度”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5 17: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去年以来,泉港区以“四比四看”为抓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红色赋能”行动,采取选派一批驻村书记、联建一批基层组织、对接一批帮扶项目、下沉一批资源要素等举措,真正建立起一支“带不走、能力强”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伍,为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育雁夯基:充盈乡村能人“蓄水池”

走进南埔镇凤翔村,区卫健局派驻的第一书记郑金花正在乡村振兴学堂里和村干部们一起开心地忙碌着。

她至今仍记得初来报到时的困惑——凤翔村的村财收入虽然超过50万元,但村干部平均年龄近50岁,年龄结构偏大,日常战斗力不强;村级事业的覆盖面不大,仅停留在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解决村民的“急难盼愁”,工作动力和干劲不足;搞活经济的形式比较单一,虽有搭建翔农专业合作社等创收平台,但运行态势不够优化……

面对村级后备力量、营销创新等人才紧缺问题,郑金花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人才”。为此,她主动提出建立“乡村振兴学堂”,通过邀请管理经营、电商运营等方面的专家开展食品科学、电商运营技能培训。截至目前,该村已纳储培育后备力量7人,吸引12名优秀人才回乡创业。202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40%,打造的“凤翔寿面”远销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

“乡村振兴最关键的要素就是人,特别是要有一支致富带富能力的乡村能人”郑金花如是说。

而在峰尾镇诚峰村,区委宣传部派驻第一书记钟鸣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诚峰村渔民众多、海上交通便利、村内人口超1.5万人,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但是现在缺少耕耘的人才”“现在村里的许多工作都因为缺乏人手而停滞不前,产业发展也缺乏专业性人才来突破瓶颈,必须改变这个现状。”上任伊始,钟鸣坐在国家一级渔港的台阶上默默下定决心。

从渔港回到村内,钟鸣将人才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他深入实施“源头培育”工程,采取“三推荐、两回请”方式,全面摸排退休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两代表一委员等治理人才,动态建立小区治理后备人才库。钟鸣常说:“班子强,则乡村兴。我们必须把优秀人才吸引回来、培育好来、使用起来。”

驻村以来,他通过新老结对帮带、跟岗挂职锻炼等方式,发展培养了9名村级后备干部,其中大多数为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等优秀人才,为村级组织注入了“源头活水”。

“乡村振兴需要新鲜血液,我们要让年轻人愿意回来、留得下来、干得起来。”泉港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说道。

去年来,泉港区通过全面开展党建体检,摸排确认班子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矛盾纠纷复杂等6种类型27个重点村,聚焦村情实际和岗位需求,将机关27位优秀年轻干部派驻重点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帮助破解村级发展难题。同时把全面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真帮实驻作用与村级后备力量“369”培育机制紧密结合,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按照每村“两委”后备不少于6人、村主干后备不少于3人标准,采取理论学习、实战操盘、跟岗锻炼3个育推步骤,择优纳储村级后备力量625人,其中:35岁以下、学历大专及以上的占比超过80%,构建了“头雁领航、青雁启航、群雁齐飞”的全周期培养体系。

强产兴村:激活乡村发展“主引擎”

如果说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那么项目带动则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4年底,派驻到前黄镇三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福建炼化公司黄志明很接地气,一到岗就带着“找项目、兴产业、富百姓”的目标扎进田间地头。

彼时的三朱村,虽坐拥茶叶、蜂蜜、鸡蛋等特色农产品,却因缺乏组织化运作、产业链不完善,资源优势难转化为发展优势。

为破解这一难题,黄志明牵头成立三朱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红茶、蜂蜜等产品通过食品安全SC认证,同时主动做好产品推介营销,成功将村里的鲜鸡蛋、水煮花生纳入炼化公司、福建联合石化等单位节日福利采购清单,仅2025年上半年,就增加村财收入近15万元。“村里有好山好水,有茶叶、蜂蜜这些好东西,就得把资源变成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在全省第二片区驻村座谈会上黄志明充满“泥土味”的话语获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我会认真将学习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下一步驻村工作的实践成果。”黄志明在农业农村部驻村书记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结业后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驻村第一书记交流道。

在界山镇玉湖村,区委文明办派驻第一书记李志远在项目带动上成效显著。但是刚到村里时,他感到“压力山大”。“当时的路存在脏、乱、窄等问题,走在乡间的小道上,我的心真的感到沉甸甸的。”“不仅环境是问题,当时的村内‘一穷二白’,村级产业真的是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现在回想起刚来时的“众多难处”,李志远十分感慨。

他到村内后,向上争资240万元,深入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机耕路、排洪渠建设、海防路建设等项目;创新盘活村级集体资产,将老旧林场房屋翻建为农副食品加工厂房,预计年租金收入达8万元。同时,全面加大对村庄环境的整治力度,组织开展“美丽玉湖”卫生整治专项行动,改造提升文明新风公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们要让每一个项目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李志远看着焕然一新的玉湖村美景笑着说道。

2024年以来,泉港区通过开辟“项目攻坚大比拼”“争资引财精英榜”等平台载体,积极引导驻村第一书记在项目建设、争资争项等任务中比学赶超,目前累计推动策划生成前亭村金枪鱼加工厂、槐山村休闲垂钓基地等189个发展项目,累计向上争资超4000万元,形成了“一村一品、村村开花”特色发展格局。

全域联动:绘就乡村振兴“共富图”

项目有了,如何连点成线、聚势成面,则成了驻村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不少驻村第一书记时常“吐槽”:“驻村工作长期以来存在协调难、资源分散等问题,导致项目推进缓慢、效率低下。”涂岭镇白潼村杨桃深加工、芦朴村马蹄笋生态园等项目因资金、政策对接不畅,一度停滞不前。为此,区驻村工作队临时党委通过召开联席会议,梳理《帮扶项目需求清单》,如针对白潼村杨桃深加工项目,第一时间协调农水、财政等部门,下沉专项补助资金50万元解决燃眉之急,推动项目快速启动;针对芦朴村马蹄笋生态园项目,链接林业部门技术支持和市场资源,促成与本地企业合作,实现产销一体化。

“此前大部分乡村发展都是‘单打独斗’,区驻村工作队临时党委打破地域壁垒,划分南埔界山、后龙峰尾山腰、前黄涂岭3个片区临时党支部,通过搭建理论共学、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等交流协作平台,构建区委统筹、乡镇负责、部门协同、村级落实四级联动机制,让各村抱团发展、连片致富。”区驻村工作队临时党委相关负责同志说道。如,前黄涂岭片区临时党支部引导前欧、樟脚等4个联带村与区城乡投资公司合作,承接道路管养、餐厨和海漂垃圾清运等市政服务,每村年增收10万元以上。

同时,区驻村工作队临时党委配套建立了“月度学习、季度观摩、年度考核”机制。“我们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现场座谈会,雷打不动,通过实地走访+现场介绍+互动交流模式,让驻村第一书记在比学赶超中共同进步。”泉港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在第3次现场座谈会上介绍道。此外,区驻村工作队临时党委还推行“跟踪回访+群众评价”的监督机制,实施“平时对账、季度核账、年终清账”闭环管理模式,精准掌握驻村第一书记履职情况,确保这支队伍沉得下心、俯得下身、干得成事。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区驻村工作队临时党委的引领下,截至目前,全区27个驻点村实现村财增收超860万元,累计对接省级惠农政策27项,协调农水、交通、人社等单位下沉帮扶项目108个,解决供销对接、用地用工等问题12个,3个驻点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一村一品”专业村,辣椒、杨桃、鲍鱼、枇杷4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2024年,全区91个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破百万元的14个、占比15.3%,破50万元的37个、占比40.7%,实现了“驻村更助村、兴村更兴民”的目标。

(林弘梫 黄吉恒∣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