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走出特色乡村振兴共富路

永泰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走出特色乡村振兴共富路

来源:福州日报 2025-10-27 16:4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沉睡资产活起来 村民腰包鼓起来

永泰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走出特色乡村振兴共富路

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关键路径。近年来,永泰锚定“共同富裕”目标,聚焦本土发展优势,创新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沉睡的资产“活”起来、特色的产业“强”起来、农户的腰包“鼓”起来,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共富路。

永泰青梅加工龙头企业梅满天下在采梅季进行统购统销(资料图片)。记者 包华 摄

共建

牵头成立合作社

凝心聚力活资产

“以前景区外包时,我们只能打零工挣点辛苦费;现在入了股,不仅每月有工资,年底还能拿分红!”在永泰县塘前乡莒口村莒溪景区售票亭,村民廖兰玉一边为游客核销门票,一边算起“增收账”,眼角眉梢满是笑意。

20世纪90年代,莒口村曾是靠种植柑橘致富的“万元户村”。然而,随着人口外流、产业转型遇阻,莒口村发展遇到瓶颈。1999年,莒口村集资开发莒溪景区,2004年,永泰县政府统一招标将景区40年经营权出让给第三方。然而景区因经营不善、设施陈旧陷入困境,村集体收入微薄,村民增收乏力。

如何唤醒沉睡资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2022年,莒口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溪谷里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村集体占股30%+村民资金入股”的方式募集1030万元,回购景区21年经营权,实现从“外包输血”到“自主造血”的转变。

“我们创新‘合作社+农户+企业’模式,既让村民当‘股东’,又引入专业力量做运营。”塘前乡副乡长张成烨介绍,在合作社“操盘”下,村里流转130亩土地拓展萌宠乐园、亲水项目等新业态,升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同时引入“坠入荒野”企业分块运营,并由乡属国企塘前投资公司负责整体管理,让老景区焕发新生。

2024年,莒溪景区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271名入股村民分红达200万元。更暖心的是,村集体还将部分收益“二次分配”,让未入股的村民也共享红利,实现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

共创

龙头企业赋能

联农带农兴产业

永泰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拥有许多本土产业,是当地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长期以来,这些特色产业缺乏集约化管理,产品附加值低,难以让村民真正享受到发展红利。如何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模式成为破局的关键。

走进赤锡乡芋头王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颗颗槟榔芋经清洗、切割、油炸、包装,变成芋条、芝士芋泥等产品,随着冷链物流发往全国。“我们每天从周边乡镇收购近50吨芋头进行加工,让村民种芋头不愁卖,增收有保障!”公司总经理卢金光说。

此前,永泰槟榔芋虽品质优良,但散户种植“看天收”、销路不稳定。2018年,在乡政府的牵头下,卢金光成立公司,与农户签署保底收购协议,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统一供应农资与收购产品。如今,公司在11个乡镇的1.2万亩基地上进行规模化种植,辐射3700余户农户,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农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创造就业岗位100余个,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

企业赋能、产业升级也让当地梅农尝到甜头。作为“中国李梅之乡”,永泰曾因青梅产业零散、加工薄弱,出现“丰产不增收”的现象。对此,永泰县牵线搭桥,通过“企业+金融+农户”机制,引入梅百华、梅满天下等龙头加工企业,联合永阳振兴乡村发展集团,在采梅季进行统购统销,同时,开发梅汁、梅酒、梅饼等10多种精深加工产品,不断提升青梅的附加值。今年,全县青梅产量超7.5万吨,带动全县农户每公斤增收0.6元。

共富

中心村党委引领

联片带动促发展

乡村发展普遍存在“弱村发展难、强村突破难”的困境,如何打破地域壁垒、推动村域融合发展?近年来,永泰率先在全市范围内跨村设置72个中心村党委,通过“强村引领、资源共享、产业共建”,推动村域发展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共赢”转变。

东洋乡油茶产业的崛起便是生动实践。东洋乡下辖的东洋、东斗、仑坪、周坑、长畲等5个村,过去各村油茶林水土流失严重、管理粗放,农户守着荒山难增收。“我们成立中心村党委后,首要任务就是把5个村的油茶资源统一管理,走规模化、产业化路子。”东洋中心村党委书记陈宁说。

具体如何做?中心村党委牵头实施“三步走”策略:一是引才回乡,邀请茶油世家第四代传人林家辉回乡,成立福建仙品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起一条产研销一体化的油茶产业链。二是资源整合,统筹5个村的闲置荒山,推进油茶丰产示范基地建设,同步实施水土流失生态防护工程。三是利益兜底,推动仙品源、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与农户签订三方协议,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油茶,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强村带弱村、村村共发展。在中心村党委的带动下,目前全乡已有超过800户农户参与油茶种植,户均增收3000元,茶油产值更是翻番,昔日荒山变成村民的“绿色银行”。(记者 傅亦静 通讯员 张彩仪)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