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将至,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非遗雅集前人头攒动、游人如织。耳聋伯元宵、茉莉花茶等老字号香气氤氲,川剧变脸、水秀舞轮番登场,木雕、大漆、绒花等非遗匠艺吸引游客驻足欣赏,中医义诊区前更是排起长队,壶山林氏中医专家、“畲药锤板拍打疗法”及非遗头疗传承人为市民把脉问诊,让“养生重阳”成为活动最温暖的注脚……10月24日至26日,为期三天的重阳节主题非遗雅集顺利落幕,也标志着由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2025年福州非遗雅集暨“非遗匠心好物购”系列活动圆满收官。
从七夕的浪漫温情,到中秋的团圆共赏,再到重阳的健康养生,三场非遗雅集贯穿全年节庆主线,以“非遗+节庆+文旅”的创新融合,生动诠释了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与时代风韵。
以节聚力,让传统焕发新生
2025年福州非遗雅集暨“非遗匠心好物购”系列活动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探索“节庆+非遗”融合传播新模式,让非遗技艺在节日场景中焕发活力。活动以“展、演、售、学”四维联动的方式,构建起集展示、体验、互动、消费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七夕“福缘雅集”以浪漫为媒,将闽剧选段、茶艺表演与非遗手作相结合,打造富有东方韵味的节日雅趣;中秋“福月雅集”以“月满非遗”为主题,融合滚灯舞、古琴雅乐与非遗美食,营造诗意团圆的夜色氛围;重阳“福韵雅集”则以“敬老、养生、传承”为核心,将中医药文化与非遗展示相融,让传统节日成为传递健康与文化的双重载体。
从“馆藏展示”到“街区雅集”,非遗技艺被重新激活,不再是静态的文化记忆,而成为可感可亲、可赏可玩的生活文化。
以人为本,让文化走进生活
三场雅集累计吸引数万名市民和游客走进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在“烟火气”中触摸非遗的温度。活动期间,匠人现场雕刻、漆绘、编织的画面成为街区最热闹的风景,茉莉花茶香与灯火交织,构成一幅“非遗入市、文化入心”的生动画卷。
尤其在重阳节活动中,中医义诊区成为市民“打卡”焦点。专家团队为市民提供理疗、推拿、健康咨询等服务,让传统中医药文化与节日敬老理念相互辉映。不少市民表示:“每次雅集都能看到不一样的福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鲜活与亲近。这样的节日,有文化味,也有幸福感。”
创意赋能,让非遗更“潮”更年轻
今年雅集的一大亮点是对非遗表达方式的创新。活动现场融入创意展陈、光影艺术和互动打卡,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中秋“福月雅集”期间推出的“限定非遗手作”,成为年轻群体争相购买的“节日新宠”;木雕文创、茉莉花香包、手绘漆器、创意大漆饰品等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焕新亮相,使非遗从“历史工艺”转化为“生活美学”。还有耳聋伯元宵把元宵和年轻人喜爱的咖啡进行结合,推出创新饮品等等,一系列创新尝试,让非遗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而成为年轻人乐于体验、乐于分享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文化传承与消费活力的双向赋能。
文旅融合,让非遗成为城市名片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活动主阵地,三场活动的成功举办,也让古街焕发出新的文化气息。非遗市集、人文演艺与夜间经济交织共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同频共振,构建出可持续的文化消费场景。
据了解,三场活动共邀请50余名省市及区级非遗传承人参与,展示非遗和文创项目近百项,带动非遗产品销售与文化消费显著增长,形成“节庆带动消费、文化融入生活”的良性循环。非遗市集不仅成为传统工艺的展示空间,更成为福州城市文化传播的新窗口。
“非遗承载的是根与魂,是城市文化自信的象征。三场活动以节日为纽带、以人文为核心,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进城市空间、融入百姓生活,构建起‘政府引导、传承人参与、市民共享’的文化新生态”,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文旅局还将持续推动“非遗+节庆+文旅”融合模式常态化,深化非遗传承与夜间经济、文化消费等多领域的融合发展,探索构建城市非遗体验文旅新品牌,进一步释放非遗的社会效益与文化潜力。
(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