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引入台湾社区营造经验,探索“温情治理”片区更新实践

晋江市引入台湾社区营造经验,探索“温情治理”片区更新实践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9 18: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指引下,晋江市积极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径,以创建省级片区更新样板为契机,引入台湾社区规划师团队——世合空间建筑设计公司开展“陪护式”服务。团队创新性构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五共”工作机制,推动城市片区更新从空间改造迈向社会关系重塑,探索一条具有闽台特色的基层治理与温情营造新路径。

精准把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设计温暖社区

“我在这里摆了近十年摊,最怕下雨天,也怕影响周边商铺,可一家老小就靠这个摊位生活啊!”在青阳街道一次社区茶话会上,瑞光路夜市的摊主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台湾团队的设计师们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画图,而是坐在夜市的小凳上,倾听摊主们的心声。

这样的场景在青阳街道的社区不断上演。“带孩子到公园要走过两条大马路,能不能在附近给我们辟块小地方?”宝妈的一句话,道出了社区公共空间缺失的现状。而日间商铺业主则坦言:“夜市收摊后留下满地垃圾,影响我们白天做生意。”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困扰,恰恰揭示了片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这一场场看似随意的聊天喝茶,却不断激发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也奠定了“五共”工作机制的基础。

设计团队用4个月时间,通过17场集中走访,走遍青华、阳光、莲屿三大社区,记录了68位普通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夜市摊主对规范经营场所的渴望,有老年人对休闲空间的需求,有年轻人对创业孵化的期待。132份问卷上的每一个勾选,都是在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想象。

“每个声音都值得被倾听,包括那些平时沉默的群体。”团队负责人表示,这些从街头巷尾收集来的真实故事,为后续的“温情治理”提供了最接地气的发力点,例如化解瑞光路夜市与日间商铺因空间、客流、业态产生的冲突,解决社区管线杂乱、停车位短缺等安全与基础设施短板等。

在厘清问题与需求基础上,团队系统盘活片区文化、空间、项目、治理四大资产,梳理出古厝宗祠、滨河空间、闲置房屋等可活化载体,为下一步以微更新推动“温情治理”的设计理念提供了精准的发力点与实施路径。

角色转变:从“为你设计”到“与你共创”

晋江市在城市片区更新样板中创新引入台湾社区营造团队,建立起以社区规划师为枢纽的治理新机制。台湾社区规划师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他们不仅是设计师,更是社区情感的联结者。“我们不是来给答案的,是来一起找答案的。”团队负责人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通过“陪护式服务”模式,团队通过参与社区规划、建设与运营,有效串联政府、社区、商家、居民等多方主体,构建起“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治理新架构。

这种理念在“社区种子计划”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莲屿会客厅,每月举行的“共商工作坊”总是热闹非凡。居民们围着设计图纸畅所欲言,规划师们认真记录每个建议。“原来我的想法真的能被采纳!”参与过设计方案讨论的王阿姨兴奋地说。这种参与感,让居民对社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项目以社区暖心事切入,培育社区合伙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通过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促进两岸青年、专家与居民互动互学,为闽台乡建乡创注入人才活力与智力支撑。从社区营造技术方法,到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治理哲学,助力社区从“空间更新”走向“关系再造”。

作为全省首例居民自主更新项目,青阳街道“阳光里”探索形成的“政府引导、居民出资、市场开发、自求平衡”新模式,团队将此前社区经验进行总结提升,提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理念并进一步落实在后续的规划服务中。

“五共”机制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可触摸的实践。以“共谋、共建”为例,在“阳光夜市生活周”中,居民们自发组织、共同策划,千余人次走进“拾光汇·光影展陈”,在留言墙上写下对社区建设的愿景;策划“城市家具设计比赛”征集137份作品并推动居民共同参与投票评选,让“共评、共享”机制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使居民从“旁观者”真正转变为“决策参与者”。“共管”则是贯彻全过程公开透明、多方协同推进的机制,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们摊主自己成立了管理小组,轮流值日,共同维护环境卫生。”一位摊主介绍道。青阳街道探索的共管模式,让居民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要义。

见微知著的改变:小空间的大温暖

走在如今的晋江市青阳街道,这些细小的变化正在悄悄改变着当地居民的生活。

瑞光路实施改造提升工程,开展市政道路白改黑、人行道和广场铺装工作,完成绿化种植工程。沿线一处闲置角落,曾经堆满杂物的空地变成了精致的“口袋花园”。不到50平方米的空间里,绿植错落有致,几张休闲长椅总是坐满了人。“以前邻居见面都只能站在路边匆匆忙忙聊几句,如今可以从从容容在这里聊天,关系亲近多了。”居民刘女士笑着说。这样的小型绿化小品在片区已有十余处,成为居民日常交流的“温情触点”。

莲屿社区的“共享会客厅”更是成为社区活力的缩影。这个由老旧服务站点改造的空间,如今兼具咨询、休闲、展示等多种功能。每周三的“创业沙龙”总是座无虚席,台湾团队邀请的创业导师为居民提供实操指导。全职宝妈李姐在这里学会了手工艺制作,现在已成为夜市小有名气的摊主。

台湾团队秉持“运营前置”理念,在项目初期就谋划可持续运营路径。通过开展社区课程、夜市经营沙龙、创业辅导等软性活动,全面提升居民自我管理与社区经营能力。特别是启动的“社区种子计划”,为创业青年提供从设计到经营的全方位扶持。在街道与团队的培育下,一批“社区合伙人”崭露头角。他们参与社区微空间改造,组织文化活动,甚至开始自主管理部分公共空间。“从来没想过自己能成为社区改造的主力军。”年轻的社区合伙人小陈自豪地说。

接下来,随着“滨水文化节”的推出,河岸音乐会、创意市集等活动将进一步延伸“温情治理”的空间维度。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重塑着社区的邻里关系与公共生活。

如今,晋江市中心城区片区更新已初步形成以人为核心、机制为保障、可持续为导向的闽台社区营造融合实践范式。这一模式不仅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更重塑了社区治理结构与邻里关系,在探索城市更新道路中,提交了一份闽台合作的“晋江答卷”,是住建系统深化“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行动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人民城市”理念落地生根的有力注脚。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编辑:胡美东)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