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地 “四乐”象园里

人间烟火地 “四乐”象园里

来源:福州日报 2025-11-21 12:4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晋安象园全景。本报记者 陈暖摄

象园,因清康熙年间靖南王耿精忠曾在该地豢养大象而得名。数百年后的今天,“象园”已成为一处烟火气十足、底蕴深厚的城市街道。漫步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温馨与和谐,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这片土地的故事。

从1996年至今,象园街道紧扣时代脉搏,书写着辉煌篇章。它的变迁,是一部从“住有所居”到“乐居宜居”的进化史,更是一曲以民生为谱、以奋斗为弦的“欢乐颂”。

乐业之园

从“一盏茶”到“一个圈”的安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象园,乐业有着生动的注脚。

在连辉社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牌匾背后,是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街道通过举办电工、烘焙、营养健康等订单式技能培训,为近千名居民铺就了再就业之路。

与此同时,一种更具象园特色的“软性”就业服务也在生根发芽。乐园社区的“书记一盏茶”、连辉社区的“邻家茶馆”,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党建品牌,成了收集民情、纾解企困的暖心驿站。在这里,一杯清茶间,可能就谈妥了一个创业想法,解决了一个用工难题。

乐业的范畴不止于岗位,还在于生活的便捷。走进乐西社区,一个涵盖239个商业网点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已然成型。从生鲜超市到理发店,从维修铺到药店,居民步行15分钟内便能解决日常所需。这个精心编织的“圈”,不仅连锁店铺占比达21%,更带动了1300余个就业岗位,居民满意度高达80%。它圈出的不仅是便利,更是一种踏实安稳的生活节奏。

晋安象园天虹百货夜景。本报记者 陈暖摄

乐居之园 从“加速度”到“绣花功”的蝶变

家的模样,决定了幸福的模样。象园的乐居,体现在城区面貌的惊天巨变与精雕细琢之间。

过去30年,象园街道完成了象园、连潘、南湖等大片区的规模化征收,以及50余个小区的改造提升,创造了被广为传颂的“象园速度”:2017年,首创“异地攻坚”模式,在泉头农场从征收交地到开工建设仅用18个月,福州市首个安置型商品房项目在此拔地而起;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征迁工作再创纪录,签约期第18天即完成3277户封房,占比超99%。这速度,为万千家庭叩开了新生活的大门。

光有速度不够,更需治理的“绣花功夫”。街道将“里子工程”延伸至所有背街小巷,让“看不见的地方”同样整洁。通过提升光明港公园、晋安河沿岸景观,一条滨河生态景观廊道成为居民休闲的网红打卡地。

而更深层的改变发生在楼道里、河岸边——常态化的“楼道革命”、“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让文明深入人心。

对于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象园以“零容忍”的态度建成了97个集中停放充电点,设置充电接口3200余个,用硬举措消除了软肋隐患。连续七届蝉联“省级文明单位”的殊荣,正是对其匠心治理的最佳肯定。

乐养之园 从“一顿饭”到“全链条”的温暖

当银发浪潮袭来,象园街道早已构建起一张温暖的养老网络。

2019年,象园在全区率先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专业化运营全覆盖。在此基础上,2021年福州市首家具有闽台特色的“两堂一中心”(长者食堂+长者学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应运而生。这里不仅解决了一日三餐的“饭桌子”问题,更延伸出“医、康、养、学”一体的全链条服务。老人们在这里吃饭、学习、看病、康复,养老变为了“享老”。

这份温暖与专业,赢得了国家级认可。南湖社区、乐西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它们以环境友好为基础、服务贴心为核心,为老年群体提供了从健康护航到精神滋养,再到生活帮扶的无缝衔接服务,让晚年生活充满尊严与色彩。

乐学之园

从“木雕魂”到“公益课”的传承

文化的繁荣,是幸福的最高层次。象园街道的乐学,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时代的活力。

街道底蕴深厚,最具代表性的福州象园木雕,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木雕看福建,福建木雕看福州,福州木雕出象园”的说法,道尽了其百年传承。街道持续打造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培育了13名木雕非遗传承人,让古老技艺薪火相传。2025年,传统塔骨头桶雕刻技艺成功申报区级非遗,标志着文化保护工作的新突破。

深厚的传统,滋养着蓬勃的当下。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资源打造“乐学乐园”品牌。“文博乐园”社区大课堂、“乐学堂”公益课堂、暑期公益托管班等,开设了绘画、非遗体验、国学礼仪等特色课程,成为孩子们课后和假期的好去处。

同时,街道还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联合20余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技能培训,为青年人才的成长铺路搭桥。从孩童到青年,象园为他们准备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30年弹指一挥间。象园街道的“幸福密码”,就藏在长者食堂的热汤里,藏在灯火通明的夜市烟火里,藏在龙舟竞渡的鼓声与木雕师傅的刻刀声里。它用30年时光,将一个个抽象的发展指标,转化为居民脸上具体的微笑,将一个历史地名,锻造成名副其实的安居乐业之园。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