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22个申遗遗产点简介出炉

(记者蔡紫旻)昨日,市申遗办发布“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简介。它与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共同体现了海洋贸易推动下古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见证了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

泉州22个申遗遗产点简介出炉

来源:泉州网 2020-04-30 13: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泉州网4月30日讯 (记者蔡紫旻)昨日,市申遗办发布“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简介。

据介绍,本次泉州申遗项目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完整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4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我国2020年的申遗项目名称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本次泉州申遗工作就遗产价值、系列遗产的要素构成逻辑与整体关联,以及可持续的保护管理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化研究和完善,补报文本已于2020年2月1日前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泉州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部分申遗遗产点简介

南外宗正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是迁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体的管理机构。南外宗正司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

遗址目前已考古发现两处建筑基址、一处水岸设施、一处沿岸道路,出土建筑构件、瓷片等文物。

建筑构件包括瓦件、脊兽、砖块等。瓦当纹样包括莲瓣、牡丹、芙蓉花等花卉图案和少量兽面纹,砖块上刻有“官”字,表明其与官方建筑有关。一些瓷器残片上有墨书,其内容与干支纪年、机构名称或人名有关,是与皇族群体相关的重要线索。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

这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显著特点的产业结构,其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展现了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它与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等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海洋贸易对泉州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促进。考古工作共发现南朝至清代(6—20世纪)窑址26处,其中宋元时期(10—14世纪)窑址12处,均分布于晋江支流九十九溪两岸的小山坡上。金交椅山窑址始建于10世纪,兴盛于10—13世纪。

磁灶窑瓷器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东非等地多有出土,并发现于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韩国新安沉船、印尼爪哇沉船、菲律宾吕宋沉船、哲帕拉沉船等沉船上。

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

这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其兴起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在发展过程中创烧出独特的白瓷产品,显示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本地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德化窑位于泉州城西北约70公里处的德化县,始于晚唐,在宋元海洋贸易发展的背景下获得重大发展,窑址遍布全县。其中,德化县城周边的窑址分布最为集中,已调查发现宋元时期(10—14世纪)窑址29处。这一带生产的陶瓷可由陆路运输至南部永春县,再经晋江支流东溪运往泉州港口。

尾林—内坂窑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西北,窑址分布于上寮溪的南北两岸,面积约12200平方米。考古工作已发现7座窑炉及部分作坊、废品堆积等窑业遗存。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浔中镇宝美山破寨山的南坡上,1976年经考古发掘揭露出一处元代窑炉遗址。该窑为分室龙窑,是龙窑向阶级窑转化的过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时期窑炉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这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遗址位于青阳村南部的山坡上,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包括一处冶炼遗址、分布于矿山上的一组古矿洞、一处冶铁生产者余氏家族的祖屋遗址、一段古道,以及为冶炼提供薪材的山地。

经初步考古调查、勘探和实验分析,冶炼遗址使用小高炉进行块炼铁冶炼,并以木炭为主要燃料。生产的海绵铁经过初锻形成铁块、铁片等初加工产品后,再加工或运输至其他地区进行锻造再成型,制成铁器。根据对遗址上提取的10余处炭样进行的C14年代测定,其年代集中在10—11世纪前后。结合遗址出土钱币、瓷器残片的年代特征,可确定遗址为宋代的块炼铁遗址。

安平桥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这是泉州与国家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其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

顺济桥遗址

这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是伴随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的水陆转运系统。

它与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共同体现了海洋贸易推动下古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见证了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

顺济桥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以近顺济宫(天后宫)而得名。顺济桥1211年由南宋泉州郡守邹应龙主持建造,沿用至20世纪,14世纪以来多次修缮,现以遗址状态保存。

(蔡紫旻)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