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雕出现代气息

在泉州,艺术家大胆对砖雕进行创新,有的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珠宝——篆刻技术,有的融入泉州本土文化元素,有的创新传播方式,为传承优秀的闽南砖雕文化作出贡献。”吴育琳希望能够吸引一批有意向的年轻人,然后用时尚的表达方式,一起推广闽南红砖雕刻技艺,传承优秀的闽南文化。

红砖雕出现代气息

来源:泉州晚报 2020-06-05 11: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砖雕文化味浓

  创新砖雕视觉冲击力强

  石敢当等泉州元素融入砖雕

  砖雕技艺引起爱好者共鸣

  在交流中提升砖雕文化

  砖雕里的泉州东西塔别有一番风情

  用砖雕刻画抗疫精神

砖雕,以传统的红砖为基本材料,运用高低浮雕、透雕和线刻等手法,雕琢各种人物、花卉、风景、动物、书法等图案,使其与整体建筑环境融为一体,汇集了雕塑、绘画、书法等多种美学技艺,是中国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泉州,艺术家大胆对砖雕进行创新,有的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珠宝——篆刻技术,有的融入泉州本土文化元素,有的创新传播方式,为传承优秀的闽南砖雕文化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曾广太 文/图

以篆刻之法刻红砖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除了“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南音在此薪火相传外,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篆刻艺术同样在这个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中滋养传承。

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在现代化城市中,这门有着古老审美情趣和手工雕琢温度的艺术,散发出不同寻常的魅力,吸引了泉州不少人沉醉其中。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在方寸之间可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之感。创立泉州“万印社”的曾永卿,不仅在印章上刻字,更在闽南红砖展现篆刻技艺。他一方面深入研究中国印学,追本溯源,宏览百家,摹习经典;另一方面,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世界非遗篆刻艺术运用在中国非遗闽南的红砖上,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其用篆刻方法刻出的砖雕作品,可置于墙上装饰、桌面摆设,抑或是艺术收藏,将人带入清净淡泊、高雅智慧的意境之中。

把篆刻艺术运用到红砖上的,还有吴育琳。出生于泉州的吴育琳,13岁时跟随泉州残疾人艺术家张嘉滨学习篆刻。2012年,吴育琳结合书法和篆刻功底,开始尝试在闽南红砖上进行创作。“在学习、工作时期,我都没有放弃篆刻,一次偶然机会接触了砖雕,就想从中实现突破创新。”吴育琳说。

刻刀绘就泉州元素

东西塔、老君岩、闽南古厝群……走进吴育琳的工作室,一件件砖雕作品饱含泉州元素,其雕刻技艺之精细令人赞叹。工作桌上,摆放着一块木榔头、一把定制刻刀、一盏台灯,十分朴素。吴育琳拿着刻刀开始雕刻红砖,还不时拿起木榔头仔细敲打,动作十分娴熟。经过一番雕刻,字迹慢慢浮现。

“从雕刻小印章到雕刻大红砖,不仅字体比例放大了,材质也变化不少,一开始也很难适应。”吴育琳说,雕刻一件红砖作品需要经历构思、起稿、绘图、修改和定型等过程,还要根据线条、比例、层次感等进行雕刻。

随着红砖雕刻技艺不断提升,吴育琳更加注重内容的选材与创作。在他的作品中,《美丽泉州古城》特别抢眼,东西塔、西街、闽南古厝群等均落在方方正正的红砖中,一股浓浓的泉州文化味扑面而来。

“在砖雕中融入泉州元素,让大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够了解闽南文化,了解泉州。”吴育琳说,他还计划雕刻泉州有代表性的景区以及福船、惠女等各地人文风情。

用砖雕绘就泉州元素时,曾永卿甚至还会进行材料创新。他会把一些作品运用到金箔、彩绘、树脂材料等进行外表装饰,让砖雕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有的作品利用砖雕原材料的边角料,借用美术雕塑、抽象艺术等呈现形式,使砖雕作品更具现代气息。

传统文化 时尚表达

泉州人将闽南特有的泥土烧制成红砖,千百年来,这抹赤红不仅成为泉州人祥瑞的色彩,更是思乡与故土的符号,也是海峡两岸丝绸之路的文化之根。这种热爱,不但使红砖文化展现在泉州人的生活中,更深深地渗入全世界每个泉州人的意象里。

诫子书、弘一法师头像、风景图……吴育琳的刻刀如笔一般在红砖上尽情“作画”,为家乡创作出更多作品,让一块块雕刻着老君岩像、古大厝的闽南红砖,成为闽南文化的载体,向世人传播和弘扬闽南文化。“现在的年轻人通过学习传统的砖雕技艺,然后发挥自身敢于创新的思维,融入传统文化,增加这种传统技艺的活力。”吴育琳希望能够吸引一批有意向的年轻人,然后用时尚的表达方式,一起推广闽南红砖雕刻技艺,传承优秀的闽南文化。

用砖雕表达传统文化时,曾永卿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比如把砖雕作品融入邮票、纪念张、明信片里面,在国内进行展览,让大家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甚至走进迪拜等海外展览,推广传统文化。

曾永卿还创造了世界第一张红砖雕刻收藏证书,得到世界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敦三的充分肯定,被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主席梁国扬赞为“一刻千金”,被中国文物协会历史文化名街专业委员会会长张杰赞为“传统元素时尚表达”。

(曾广太)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