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下 展百态人生 精雕细琢 刻百张面孔

作坊的主人杨长生今年77岁,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杨氏)戏曲道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氏道具制作技艺世代传承,左1杨宏达(儿子)、左2潘丽卿、左3杨长生、左4张秀玉(儿媳)

光影之下 展百态人生 精雕细琢 刻百张面孔

来源: 泉州网
2020-08-07 16: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本期执行 周湖健 通讯员 鹿鸣

一束灯,缓缓地落在了戏台上。序幕缓缓拉开,悠扬婉转的唱腔响起。翘首以盼的观众,纷纷将目光聚焦于戏台之上。表演者精妙绝伦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而观众们看戏的关注点,不止在于剧情本身,更在于那做工精致、美轮美奂的道具上。精雕细琢的凤冠霞帔,闪闪发亮的刀枪剑戟,个性分明的面具脸谱……生动活泼、形象逼真,似乎将观众带进了戏剧所演绎的那一个个千古传奇的故事里,令人完全沉浸于其中。

对于戏剧来说,如果表演者是灵魂,那么戏剧道具便是躯壳。唯有灵魂和躯壳的高度融合,才能使其呈现出饱满而鲜活的生命力。

  杨家制作的花灯“满堂春”

  杨家制作的腾祥如意灯

百年技艺 六代传承

泉州,一直以来,便有着“戏窝子”“戏曲之乡”的美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在这里共生共长,彼此辉映。而泉州戏曲的繁荣,也带动了当地的道具制作行业。做工精美的戏剧道具,不仅让表演者能更好地进行表演、展现剧情,同时也为戏剧舞台增加了几许动人的魅力。

关于泉州戏剧道具的制作技艺,其实史书中早有记载。据泉州府、县志记载及《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一书介绍:唐宋时期,泉州佛道二教盛行,民间出现了许多金丝绒绣的佛装道袍、龙蟒桌裙的宗教绣品道具。清末民初,泉州绣铺及道具作坊已遍布城乡内外,大小数十家,著名的有南门天成纱帽店、亭前街聚复发纱帽店、凤冕斋纱帽店、羊公巷的陈霖司绣布袋戏帽等。

市区金山社区,有一个古朴的道具作坊。作坊的主人杨长生今年77岁,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杨氏)戏曲道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各种富有传统韵味的戏剧道具,正是经过他们一家人的设计、制作、生产,成了戏台上那一道道耀眼的光。

“不仅是我,我老伴、儿子、儿媳,还有孙子,我们一家人现在都会做戏剧道具。”杨长生告诉记者,戏剧道具的制作技艺是从他祖父辈传下来的,传到他这里的时候,已经是第四代了。令他感到十分欣慰的是,尽管现在戏剧道具制作技艺已经濒危,但后辈们都能够将其继续传承下去。如今,他的孙子杨佳烨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专业学习,算下来已经传承到第六代了。

据了解,杨氏家族与戏曲道具制作结下不解之缘始于清道光年间。当时,杨氏先祖杨永泰为了谋生,从小就到绣铺学艺。传到杨长生的爷爷杨文锦时,杨氏戏曲道具制作技艺在泉州地区已颇有名气。因尤其擅长做道具纱帽,杨文锦还一度被称为“纱帽锦”。而杨长生的父亲杨春木从小便开始接触戏曲道具制作,甚至上世纪50年代初,他还曾在当时的中山南路498号开设了一家名为“聚复发”的小作坊,其所制作的戏服盔帽、兵器旗幡、舞狮舞龙等戏曲舞台道具,技艺精湛,品质上乘,深受各方赞许,不仅供给各个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剧团等演出使用,更被海内外人士奉为佳品收藏。

  夫子盔

  妈祖帽

  狮子盔

身兼数技 样样精通

戏剧道具的制作其实不仅是一件手工品的制作,更是一件艺术品的绘制。通过长期历史的积淀,多种文化元素不断融入戏剧道具中,最终方才形成了这门独特的制作技艺。这便要求戏剧道具的制作者,要能够身兼数技、样样精通。

杨氏戏剧道具制作品种繁多,不仅有供奉神明的盔帽、戏剧演出的盔帽、木偶盔帽、“跳加冠”的加冠面、刀枪剑戟、签筒笔架文房四宝、刑具等演出道具,还有宫灯、绣房灯等演出用的灯彩、民间舞龙舞狮道具制作,珠花头插、髯口髻包等。记者在杨长生家的院子里看到,炎炎的烈日之下,正晾晒着两大箩筐刚刚清洗干净的鸽子毛。据杨长生介绍,这些毛都是戏剧道具制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材料之一。“我们制作戏剧道具所选用的材料,主要是丝、绸、缎、各色珠、皮革、头发、竹木及化工颜料、石粉、水胶、各种型号的铁丝、纸板等,均是一些十分传统的材料。”杨长生向记者介绍道。

“制作戏剧道具,涉及的步骤环节其实是很多的,因此,相应要掌握各方面技艺也是很多的。设计、刻纸、粉雕、削刀……什么都需要掌握。”杨长生一边向记者展示着木偶盔帽,一边介绍道。望着他手中做工精美、栩栩如生的道具,实在很难想象,它最初的模样不过是几块不起眼的硬纸板和一点布料,同时也难以想象,这个小小木偶盔帽的制作工艺过程中,其实融入了多项非遗传统技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杨氏族人同样需要掌握多样的技艺,素描绘画、木偶雕刻、刻纸、花灯制作等,基本上是样样精通。杨长生的爱人潘丽卿13岁便开始师从泉州刻纸艺术大师李尧宝,特别擅长以精细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刻纸工艺,尤其注重细节的表现;与此同时,她的刻纸料丝花灯制作技艺,亦是堪称一绝,曾亮相于1985年央视除夕春晚,更曾在2006年泉州元宵花灯展上夺魁。她现场戴上眼镜,为记者展现了削刀的技艺:长度不过五厘米的铁片,哪里需要薄一点、哪里需要有凹感,都需要做到极其细致……

杨氏道具制作技艺世代传承,左1杨宏达(儿子)、左2潘丽卿、左3杨长生、左4张秀玉(儿媳)

注重内涵 细节之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戏剧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然而,传统戏剧道具制作技艺,却始终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譬如,有些戏剧的本质精髓之处,恰恰离不开依靠传统戏剧道具来呈现。而如果说,传统工艺面临被机械化取代的危机,那么无法复制出的人性和细节之美,便是戏剧道具制作记忆得以代代相传、绵延至今最坚实的壁垒。

杨氏戏剧道具制作技艺始终将戏剧文化作为一部分依托。“我认为戏剧道具的创作要蕴含文化气息。”杨长生说,此外,戏剧道具的创作还需要体现艺术感。这主要体现在道具的结构设计和帽子上的图案制作。杨氏戏帽制作所用图案多为龙、凤、鹤、牡丹、云朵等,以交织花纹为主。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更蕴含着吉祥寓意。

注重细节,展现细节之美,是戏剧道具制作技艺的精髓之处。杨长生向记者介绍:“戏剧道具制作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粉线堆画图案这一特有的工序。即石粉调骨胶经各种大小规格针孔挤出粗细不同的浮线艺术效果,使作品色彩鲜明富有立体感。在堆画图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留有线头以影响美感。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堆画的图案一定要紧密联系,不能断开。其次,要注重颜色的点缀,点缀颜色时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超出点缀的规定范围,还有一定要注重颜色的协调。最后,在穿配珠子,使用不同型号的铁线等细节程序中一定要细心,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一说,这些细节的程序会影响戏剧道具的质量和美观……”

泉州地方戏剧源远流长、历代相传,离不开戏剧道具制作技艺的历代传承。技艺不仅是文化的躯壳,更是文化的载体。

杨氏戏剧道具制作技艺简要工序步骤

  步骤一:画图

戏剧道具的设计,要注重文化内涵,表现出艺术美感。

  步骤二:刻纸

杨长生的妻子潘丽卿曾师从刻纸大师李尧宝,采用传统刻纸方法,刻纸过程注重细节表达。

  步骤三:贴金

贴金是一项需要十分细致的活儿,同时也要求手工业者必须十分有耐心。

  第四步:画色

颜色的搭配要恰如其分,尽量做到无瑕疵。

  步骤五:装饰

配件经过一番精心装饰之后,栩栩如生的道具便闪亮登场了。

活动资讯: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主办的“艺揽闽台——大师与您面对面”技艺展示交流活动,每周定期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因博物馆馆舍局部改造维修而暂停开放,本期活动实行线上“云展览”,请大家关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观看本期参展人杨长生大师的作品及技艺展示。

(鹿鸣)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