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与京都:两座东亚文化之都的深厚渊源

京都和泉州都对牛肉情有独钟,京都人说吃肉就是默认吃牛肉,牛肉同样涵盖了很多泉州人的一日三餐。木庵禅师是明末晋江县人,清初由泉州东渡日本弘法,扶助其师一代高僧隐元禅师开创了日本黄檗宗,并成为日本黄檗宗第二代祖师。

泉州与京都:两座东亚文化之都的深厚渊源

来源:泉州网 2020-08-18 16: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泉州与京都:两座东亚文化之都的深厚渊源

除了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佛教圣地、茶叶和陶瓷之乡等相同的定位与特点,两座城市都拥有深厚的国际文化交流精神,保持着崇尚传统文化的习性

泉州与京都,两座遥遥相望的千年古城拥有众多相似、相通点。图为泉州西街的东西塔。(陈起拓 摄)

除了历史古迹,泉州与京都都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梨园戏在晋江五店市演出,观众可近距离观看。(陈起拓 摄)

  京都古朴的老街(陈士奇 摄)

  韵味独特的小寺庙(戴涵琦 摄)

  清水寺是京都文化遗产的代表,正如泉州的开元寺。(戴涵琦 摄)

  京都与泉州一样,拥有众多古刹与宗庙。(戴涵琦 摄)

  古朴与现代融为一体的京都(戴涵琦 摄)

“人们往往都将西安或者洛阳和日本京都联系起来。但骨子里,泉州和京都,这两座平常人无论如何不会联系起来的城市,才最为相似。”连日来,《新周刊》刊发的《泉州与京都,平行世界里的孪生姐妹》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刷屏,让许多人将目光投放在这两座相距数千公里却极为相似的千年古城。

除了该文中提到的多方面相似之处,泉州与京都,还有什么渊源与共通点?

记者采访了多位旅日学者、自由撰稿人和旅游达人,了解他们眼中的两座千年古城。

□记者 黄宝阳 实习生 尤瑶瑶

平行世界里的孪生姐妹

《泉州与京都,平行世界里的孪生姐妹》一文中,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触,从满城的庙宇宗社、对牛肉的情有独钟、不靠历史遗产吃饭、水乳交融的仙气与人间烟火等4个方面,总结出两个城市的相似之处。

在作者致杭眼中,无论泉州还是京都,从来都不缺历史留下的痕迹,“三步一古迹,五步一庙宇”,与京都遍布城市每个角落的寺庙、神社、花园、古堡、街巷、馆子相似,泉州城的地图上,寺庙、造像、窑址、古塔、石刻、古桥梁和码头纷纷点点散落其间,像是地质的断层,错落有致,层叠分明地诉说着城市的古今流变。

两座城市的气质都为“半城烟火半城仙”,在泉州与京都,仙气和烟火从来都是交融的;城,景,生活,在泉州和京都从来都是一体的。

京都和泉州都对牛肉情有独钟,京都人说吃肉就是默认吃牛肉,牛肉同样涵盖了很多泉州人的一日三餐。

尽管坐拥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泉州和京都却不靠历史遗产吃饭,都是典型的工业城市。

在发展过程中,京都和泉州都最大程度保护了老城区的肌理。在这两座城市世世代代生活的人在书写历史,历史也在滋养着他们的灵魂,对历史与传统的敬畏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当中。

作者认为,泉州与京都“惊人相似”的原因在于,作为早期接触外部世界的窗口,京都与泉州长久以来对异域文化秉持开放与包容。对于泉州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网红城市”?作者提出,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把握好历史遗迹与生活之间的尺度,“只有城市的生活与历史遗迹水乳交融,真正以人的生活为最大尺度,才能永葆千年古城的真诚、多元与生命力”。

“之前就觉得两座古城有种天然的熟悉感,但没有深入思考相似之处,看完这篇文章,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仔细想想,确实,泉州和京都有非常多共同、共通之处。”永春人、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日本分会暨日本泉州商会秘书长谢汉锋表示。

有多个深层次的共通点

任教于日本第三古老的大学、京都顶尖学府同志社大学的余项科,是福建三明人,1988年起赴京都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博士,并留在京都工作、生活。目前,他兼任京都福建同乡会常务副会长,并在京都经营一家民宿。

余项科大学毕业后曾在厦门一家旅行社工作过,经常带团来泉州,对泉州有较深入的了解;后又因公因私多次到访泉州,对泉州浓厚的历史、文化、宗教的氛围有着深刻的感受和高度的认同。

对余项科来说,泉州和京都这两座城市,在他眼中就像两位认识30多年的老朋友,十分了解,也很有感情。两个城市的面积、人口基本相当,同样具有历史古城、文化名城、国际都市、佛教圣地、茶叶之乡等定位,都有浓厚的宗教氛围和漫长的对外交流史。

在他看来,两座城市最深层次的共通点在于,都有着千年以上历史文化积淀、拥有深厚的国际文化交流精神、保持着崇尚传统文化的习性,这些共同点造就了她们都拥有追求精神安定的习俗、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和推崇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正是这些特性,让这两座城市能挺过时代变迁的重压和变故,千年来保留着不变的本色”。

明末开元寺僧成京都佛教祖师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泉州明末有位高僧,对日本近代佛教史有着重大影响,为中国佛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近年来,余项科积极为京都和泉州两地佛教文化交流牵线,多次到访泉州,对两地的佛教文化交流史有进一步的了解。他说的高僧,是明末清初开元寺僧人木庵禅师。

木庵禅师是明末晋江县人,清初由泉州东渡日本弘法,扶助其师一代高僧隐元禅师开创了日本黄檗宗,并成为日本黄檗宗第二代祖师。

隐元与其弟子木庵、即非的书法被称为“黄檗三笔”,被尊为日本书法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至圣。他们在日本传播了明清文化,在佛教、文学、语言、绘画、书法、篆刻、建筑、雕塑、印刷、音乐、医学、饮食等方面,都对日本近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脉相承的茶文化

隐元禅师、木庵禅师对日本、京都诸多重要的文化影响中,其中一个领域就是茶文化,可以说,泉州和京都的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余项科介绍说,京都是日本茶道诞生的地方,在平安时代,遣唐使将茶道自中国带到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抹茶体系;而明末清初,隐元禅师、木庵禅师带去了中国南方的饮茶文化,形成了日本的煎茶体系,京都遂成为日本茶道的中心。

泉州旅游达人“47”对京都与泉州茶文化浓厚的氛围感受很深。她说,在京都的许多寺庙与街道,都会有茶道的体验与课程,一边演示制作茶汤,一边介绍京都茶与茶道的历史、文化。

“47”说,两地人的生活和饮食、休闲文化中,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京都的大街小巷中,可以找到挺多与茶有关的茶馆、食肆或是餐厅,而在泉州,曾有人戏说,泉州的茶叶店比饭店还多。京都有名的宇治抹茶,除了做成茶汤来饮用之外,也会加入冰淇淋、饼干、蛋糕等甜点、零食中。泉州人也开发了许多茶配,将茶入菜,做出特色茶餐。

京都不仅是日本故都和著名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工业城市,以纺织品、艺术陶瓷品和其他手工艺品著称,余项科介绍,这也与泉州十分相似。京都制造的陶瓷器总称为京烧,又叫清水烧,京烧质地细腻,色彩和谐,盘子、花瓶、茶具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工艺瓷器都是很好的旅游纪念品。京都还有陶器节,每年的8月7日至10日在若宫八蟠宫举行。

生生不息传承千年的民俗

泉州与京都,还有一个共同点——两城都曾入选“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以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等,当选2014年度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而京都则于2017年入选。

薪火相传的民俗、典雅庄重的礼仪,贯穿着泉州人的日常生活,在泉州,从年头的接神、敬天公到年尾的送神,各种别开生面的宗教和民俗仪式,令人叹为观止。泉州民俗活动之多,与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息息相关。

京都作为日本的国都,拥有1075年的历史,是日本历史上历时最久的国都,漫长岁月里的历史积淀,使得其除了拥有相当丰富的历史遗迹之外,一些传统民俗祭典,诸如葵祭、祇园祭等,也有超过千年的历史,成为京都独有的宝贵财富。

余项科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培育起来的京都,一年中会举行众多的庙会活动,保存了大量的文化传统和节日、节庆。1月的初惠美须,2月的梅花节,4月的春舞,5月的葵节,12月的献茶节……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型的节庆活动,传统氛围十分浓郁。其中葵节、祇园节、时代节是京都的三大祭礼,五山送火节是京都最宏大的仪式。祇园节最精彩的部分是第二天的花车行列,有点像泉州元宵的彩街。

历史鲜活地融入市井生活中

自由撰稿人王寰,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对泉州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京都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曾阅读过多部关于京都的书籍。他觉得,两城最突出的共同点,是历史的鲜活化。

王寰说,两地的古城区一些重要古老遗迹,都没有游离在市井人的生活之外,而是融入市民生活,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比如开元寺因为没有山门显得平易近人,在京都很多寺院也能找到类似的感觉。京都很多小寺庙、小神社看着不是很有名,随便进去一看,却发现大有来头,很多都有几百年历史,有许多名人史迹,泉州诸多寺庙也是如此。

旧时泉州古城是以铺境来划分的,京都是按神划分,寺院隔壁就是小学什么的,上班可能要穿过整个神社中轴线;而在泉州,市区的晋光小学与承天寺一墙之隔。

王寰说,京都和泉州,都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很有代表性的城市,拥有诸多丝路意象的遗存。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内的斗拱为鸟身人首的飞天乐伎,融合了飞天、印度迦陵频伽和欧洲天使的造型艺术。而京都也保留着一整套原汁原味的迦陵频伽舞,据说现在每年还在跳。

慢节奏中的浓郁人情味

泉州女孩“橙小宁”与“韩太尉”两年前到京都旅行时,京都浓厚的人情味给她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她们想起了热情好客、有情有义的泉州人。

在余项科和王寰的感觉中,京都是一个节奏很慢的城市,坐在鸭川河边,可以一整天什么也不干,京都人身上也有一种慢节奏的气质。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开放包容早已融入泉州的血脉中,热情豪爽、有情有义是闽南人最重要的性格特征。多位曾在京都旅行过的泉州人都表示,在京都,入住酒店、街头问路时,亦能感受到他们对游客的热情,“那种热情,倍感熟悉”。

“橙小宁”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她与同伴在等红绿灯准备去街对面的京都塔,正用中文聊天,提到了“JR”,旁边一位也在等红绿灯的京都阿姨误以为她们在找JR车站,主动为她们指路。当她们询问她如何上京都塔,这位阿姨先是讲解一番,后来竟带着她们走到京都塔的售票口附近。

重视立法保护古迹

余项科介绍说,泉州与京都都非常重视历史古迹的保护,这方面,京都走得更前面,有些做法可勘借鉴。京都早在1897年就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00多年来,京都市景观政策与景观法案,经历了多次变迁,而泉州近年来,也开始通过立法等举措保护古城、古迹。

京都的景观政策与法案制订及更新,非常密集。1930年,京都立法指定鸭川、东山、北山等为风景区,全面推动景观保护。1950年制定《京都国际文化观光都市建设法》,1956年实施《屋外广告条例》,1966年制定《古都护法》,指定不许开发的历史性风土特别保存区域,1972年施行市街地景观条例,1973年起,制定独自的建筑物限高措施,限定各地段的建筑物高度……2005年起,京都开始施行景观法,并于2007年施行新景观政策。2017年,担心现代建筑增加导致传统建筑不断被摧毁,京都市制定京都市京町家保存及其继承条例,全力保护1950年前建造的老宅、老街区。

泉州近年来也非常重视史迹的保护。2016年12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对海上丝路史迹保护和管理、利用与开放、法律责任等作出具体规定,这是泉州市获得立法权后报请批准的首部实体法;2019年1月,《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开始施行,为中山路骑楼保驾护航。

(黄宝阳)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