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物资供应站变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晋江有座“红色粮仓”

(记者 许雅玲/文 林劲峰/图)晋江市内坑镇亭顶村有一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闽南古大厝,被称为“红色粮仓”。截至目前,“红色粮仓”接待参观人数已破万,除了本地的访客外,甚至还有来自西藏、内蒙古等边疆地区的游客。

革命时期物资供应站变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晋江有座“红色粮仓”

来源:泉州网 2020-09-04 14: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泉州网9月4日讯 (记者 许雅玲/文 林劲峰/图)晋江市内坑镇亭顶村有一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闽南古大厝,被称为“红色粮仓”。昨日记者慕名前往探访。亭顶老年人协会会长曾火炎是“红色粮仓”讲解员。一看到参观者到来,70岁的曾火炎起身热情接待,浑厚的嗓音、精彩的讲解、引人入胜的革命故事,让参观者印象深刻。

  “红色粮仓”航拍图

  “红色粮仓”讲解员曾火炎向参观者展示农具

  “红色粮仓”吸引不少党员群众来参观

亭顶村是晋江市革命老区基点村。革命战争时期,“红色粮仓”是地下联络点、战备物资供应站,这里曾贮藏鞋、衣服、粮食等军需品,对晋江乃至整个泉州的解放起到过关键作用。因几十年来无人居住,古大厝已经破旧荒芜,需要进行修缮保护。

2017年4月,亭顶村村两委走访村民,调研收集村民对“红色粮仓”的修缮意愿,统一记录在册。考虑到古大厝修缮费用高、工期长、难度大等问题,村两委决定利用协商民主议事会,研究“红色粮仓”修缮事宜。2017年5月,亭顶村组建协商民主议事会,多次召开协调会,倾听村民代表关于修缮的不同意见,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2018年,“红色粮仓”修缮工程启动,并建立家风家训馆,一方面作为党员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内坑镇红色培训基地的重要一环,是学习教育的体验式课堂、户外学堂。

“亭顶‘红色粮仓’修缮工程的宗旨就是修旧如旧,除了保护建筑本身的传统风貌外,最大限度还原当年革命时期的生活场景。”亭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马玲说。在“红色粮仓”的入门处,记者看到摆放着粟桶、扁担、篮子、风鼓等农具。曾火炎说,粟桶大概有100年历史,革命时期的“红色粮仓”就是用这个来装粮食,“我们想还原当时的情景,让大家了解革命时期的物资供应站是什么样的。‘红色粮仓’的存在,是老一辈革命家参加解放战争的光荣见证,我们要把这种荣誉感扎根在心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019年年初,“红色粮仓”正式完工,并开始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群众。截至目前,“红色粮仓”接待参观人数已破万,除了本地的访客外,甚至还有来自西藏、内蒙古等边疆地区的游客。

(许雅玲)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