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古茗 五代守护

“华侨华人离开故乡泉州,喜欢带上几包万应茶,将故乡的清香留在心头。改革开放后,王活舟决定沿袭和践行祖辈的传统制药手艺,重新恢复“仙苑茶庄”这一百年老字号,继承万应茶的制作技艺并发扬光大。

一杯古茗 五代守护

来源:泉州网 2020-09-11 14: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记者 赖小玲 通讯员 鹿鸣 文/图

“华侨华人离开故乡泉州,喜欢带上几包万应茶,将故乡的清香留在心头。”伴随着泉州人祖祖辈辈的万应茶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不仅带给人们那一份乡愁的情愫,还具有非常朴素、实在的药效功能。

泉州产茶历史已有1000多年,而以茶叶固有的药效,配以中草药而制成的各种药茶,亦有悠久的历史,并且闻名海内外,如武夷清源茶饼、南安莲花峰茶丸,还有市区仙苑茶庄的万应茶等。

仙苑茶庄的“虎标万应茶”作为至今仍兴盛的百年老字号品牌,蕴涵着深厚的茶文化和闽南民俗文化,沿袭上百年的制作工艺,薪火相传、绵延不断。悠悠岁月间,80岁的王活舟老先生站在该非遗项目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第一线,默默耕耘,无悔守护。在他的讲述和展示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与技艺日日相依的那份情感以及传递的暖心匠人精神。

  万应茶汤色明亮清澈

取法古书 自创药茶

福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湿润多雨,四季如春,中草药资源丰富,很多地方都有生产万应茶。由于地域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万应茶的功效和药理作用也各不相同。目前福建省比较有代表性的万应茶有:永定“万应茶”、晋江“灵源万应茶”、泉州“虎标万应茶”等。泉州“虎标万应茶”,由五台山药师阁的隐峰禅师传授药方,王金马创始,经王金马、王友情父子反复试制完善,第三代传人王活舟结合传统中医药原理进一步合理优化,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薪火相传,迄今已有五代传人。

泉州“虎标万应茶”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始人王金马,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他年轻时在京城当官,清末朝廷奸佞当道,王金马目睹朝廷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不愿在朝廷继续做官,便上疏恳求回乡归养,说是父亲年老,身边需儿子侍候,便回到老家隐居市井,生平醉心研究陆羽的《茶经》。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王金马长子王友情手臂生疮流脓。一天,王金马带着王友情上街寻医问药,路过府文庙,看到一堆人围着看一长老走拳,二人便挤进去看热闹。得知长老是山西五台山药师阁的隐峰禅师,祖籍福建建瓯,一路化缘来到古城。王金马二话没说,把身上所带的银两施给长老。长老看到王友情手臂生疮流脓,便给他开了两味药,告知只要用冷茶水搅匀敷在伤口上,就会痊愈。王友情按长老嘱咐用药,果然药到病除。数天后,王金马带着王友情找到隐峰禅师致谢,并就感冒发热、中暑呕吐、胸闷、胃不适等常见病症的诊治请教了长老。隐峰禅师想了一下,胸有成竹地在纸上写下了紫苏、茯苓、白术、甘草等三十多味中草药药方,递给王金马后说:“熬汤后当茶服用,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王金马如获至宝,把药方揣在怀里带回家。

回家后,王金马开始对药方进行研究与试制,熬好药汤自己喝后,请自家亲友试服,果然不错,只是口感欠佳。王金马曾读过陆羽的《茶经》,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后又想到陈藏器编著的《本草拾遗》中曾记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王金马从《茶经》与《本草拾遗》中得到启发,如果把茶叶与中药结合在一起熬煮,岂不有万应之功效?王金马决定先完成原料制作工序。首先取出紫苏、泽舍、茯苓、木香、甘草等三十多种中药,经过逐项品评药效和口感,筛选出药效好、口感好、既无毒又甘辛的药材,这些药材再与安溪上好乌龙茶搭配后试制成茶剂。经反复试验,终于找到药材与茶叶的理想配伍,使药茶得到了最好的口感,遂试制成品。王金马把茶熬成汤药后,再次请了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及乡人前来试服。服后众人一致认为这药既保持茶叶的清香气味,入口回甘,又有清除风寒、消积进食的功效,是治疗四时感冒、伤食痞满的良药。

王金马从“茶为万病之药”中得到灵感,将之取名为“万应茶”,众人赞不绝口。

  王活舟(右)教授徒弟制作万应茶

反复试验 改良传承

王友情从小读过私塾受过庭训,天资聪颖,王金马在研制万应茶时,他已十六岁了,经常在父亲身边帮忙,对万应茶的制作过程了如指掌。在“万应茶”的试制中王友情发现,制作万应茶不但要有地道的药材与上好的茶叶,还要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同时不同的气候和空气中的湿度也会对试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要改进万应茶的试验环境,需要钱款。此时王金马辞官带回的银两已所剩无几,很难继续维持试验。

为了让“万应茶”早日试制成功,王友情决定外出挣钱以补贴研制费用。经过父亲的朋友介绍,王友情来到古城涂山街头614号﹙现中山南路580号﹚一家叫“仙苑茶庄”的茶店当学徒。王友情白天在茶店干活,晚上与父亲一道研制万应茶,成为万应茶制作技艺的第二代传人。

到了1919年,王友情略有积蓄后,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盘下了“仙苑茶庄”。从此,“仙苑茶庄”前店卖茶叶,后店成为“万应茶”的试制作坊。经过反反复复的试制,终于制成了气味芳香、饮服方便,深受顾客青睐的万应茶,摆在“仙苑茶庄”的柜上,只送不售,如顾客买茶就赠送。后来制作工艺成熟了才开始销售。

王活舟,1940年1月出生,“虎标万应茶”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人。茶庄后店是万应茶制作坊,王活舟从小耳濡目染,对万应茶的制作很感兴趣,放学回家后经常看父亲制茶,也经常帮忙,久而久之对各道制作工艺了如指掌。8岁时,王活舟开始学艺并坚持不懈,1960年7月,他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改革开放后,王活舟决定沿袭和践行祖辈的传统制药手艺,重新恢复“仙苑茶庄”这一百年老字号,继承万应茶的制作技艺并发扬光大。

王活舟在大学时学的是化学专业,他融会贯通地用在制药业上。比如,在万应茶的制作中,王活舟发现在中药的组方中,有些草药是重复的,不但会影响万应茶的药效,而且口感也不好。经过论证后,王活舟在原药方的基础上,结合传统中医药原理,研发更具功效的虎标万应茶——从原来的药方中删除了柴胡、荆芥等几味药性重复的草药,同时增添了北山楂等三味药性相符的中药。

在万应茶的成品保存方面,每逢阴雨潮湿天气,万应茶就会出现发霉现象。经仔细观察查证,原来,茶叶与面粉在加工烘烤中,达不到一定的温度,遇到潮湿天气,面粉就会发生霉变。王活舟决定用提高药汤温度、成型中增加压力的办法,使药汤充分地渗透到茶叶中,茶叶自然卷成一粒粒,药汤焙干后牢牢粘在茶叶上,省去了使用面粉这一道工序,同时消除了万应茶发霉变质现象。这是“虎标万应茶”制作中的一道独特的工艺,也是万应茶在制作工艺上的一大改革。

传统技艺 五代守护

本着对家族传统制茶技艺的喜爱,第四代传承人顾丽凤、刘小灵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跟随王活舟学习家传虎标万应茶的制作。在王活舟的传授下,她们很快熟悉、掌握了全部的制作流程及其药理性。

顾丽凤表示,为了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她坚持按原始工艺制作。同时,为了使烘焙后万应茶封存达到最佳功效,她与王活舟老先生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在包装与“不走味”方面用尽心思,终于有所收获,不但保证了功效,且口感更佳,也更适合当代年轻人饮用。

顾丽凤、刘小灵每年所制万应茶除满足自己与家人日常饮用后,全部无偿馈赠亲朋,求药者络绎不绝。“这么好的东西,一定要让更多人喝到,这茶具有性质平和、清香甘醇、消积开胸、调胃健脾功能;具有防暑降火、和中解酒功能;具有去脂降压降血糖之功能,细水长流、久久为功,这些都有实实在在的临床效果。”顾丽凤举例说,有一个28岁的小伙子,因暴食造成胃不适、胸闷,愁眉苦脸,同事泡了一服浓浓的虎标万应茶给他喝,才喝了两杯,他便觉得肚子“咕咕作响”,随后就打嗝,有气从喉咙跑出来,跟着又继续喝,不一会儿就去洗手间,人也随之恢复正常了。

目前,“虎标万应茶”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王俊为、王晶等已正式接棒。他们深感作为非遗项目传人,肩负着将民间传统医药发扬光大的重任。

“作为至今仍兴盛的老字号品牌,蕴涵着深厚的茶文化和闽南民俗文化;作为医药保健品,更闪耀着民间传统医学之光;作为沿袭上百年的制作工艺,薪火相传、绵延不断,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守护!”

万应茶制作技艺流程

  步骤一

破碎:也称“碾药”。切成碎片后,药材经碾子反复压制,成粉末状。

  步骤二

过筛:用筛子反复过筛,确保成粉末状。

  步骤三

混拌:在制作过程中,药粉的混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费时且十分耗体力。每次混拌一味药粉,需要搅拌到药色相同,总共经过22次的药粉混合摇制过程,直至均匀,人工不停搅拌需要1小时有余。

  步骤四

炒制:将茶叶倒入灶锅内翻炒,并适时加入混合好的药粉与茶叶混合翻炒,直至药粉完全黏附在茶叶上。

  步骤五

焙笼:用木炭烘干,用时约8个小时。待自然干后,存放于阴凉干燥处。

  步骤六

包装:沿用祖传方式贮藏、包装,使之更具实用性。

(赖小玲)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