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集文化底蕴与自然生态于一身的国际旅游岛

平潭:集文化底蕴与自然生态于一身的国际旅游岛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7-20 20: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平潭7月20日电(记者 胡美东) 层层叠叠石头房,波光粼粼海水“岚”。由蓝天、蓝海、蓝眼泪组成的蓝色系列美景是平潭旅游的一张烫金名片。19日至20日,由媒体记者、网络博主组成的平潭采风行队伍走访了平潭各大地标性方位,深入了解平潭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并发掘感受平潭的文化底蕴与自然生态之美。

盘活遗址资源 打造文化名片

19日下午,采风行队伍走进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入口处两艘独木船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为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对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进行的景观提升,呈现了南岛语族发展的文明历程。

导游向大家介绍南岛语族遗址。(许文瑾 摄)

据了解,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是国家、省级考古科研机构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共同成立的国际性考古科研基地,依托壳丘头遗址聚落群,着眼国际南岛语族史前遗址,是国内外南岛语族专家进行研究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

平潭壳丘头遗址,是闽台史前文化之源,也被考古学界认为是研究南岛语族起源的关键区域。壳丘头遗址的发现,把平潭乃至福建的历史推证到新石器时代。盘活遗址文化,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新优势是平潭文旅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里的台湾文化广场。 (许文瑾 摄)

目前,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在考古勘探、文物修复、课题研究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为让历史文化更“活”,平潭正着力盘活这一古老的文化IP,启动建设南岛语族博物馆和祭坛,规划建设壳丘头遗址公园,抓好壳丘头历史遗址群的后期考古发掘工作,推动考古、研学、教育、旅游一体发展,打造面向岛屿国家的独特文化名片。

维护自然生态 构建国际旅游岛

坐上观光车,行驶在一条红色沥青路上,吹着咸咸的海风沿着海岸线直上,欣赏着沿边的碧海蓝天、险山奇石,色彩斑斓的岩石与一望无际的大海遥相呼应,令人心旷神怡。

 

平潭猴研岛,位于福建平潭澳前镇东澳村,而岛上的68文旅小镇距台湾新竹仅68海里,相当于126公里,这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区。

平潭68文旅小镇是祖国大陆距台湾岛最近的地方。(许文瑾 摄)

近年来,为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有机融合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68文旅小镇不断提升改造,结合澳前渔村风貌,先后打造猴研三岛、中心渔港68集市、渔人码头彩绘街、望台吃货街和台湾情境街等,以点、线、面的规划结构共建两岸民俗风情共融、人文风貌同脉的特色渔港小镇。

记者了解到,由于猴研岛临海而立、长年累月受凛冽海风的侵袭,岛上怪石嶙峋、错落分布、草木稀疏,因此被称为典型的“光长石头不长草”的荒岛,也正是由于这独特的地理环境,漫山遍野都是千姿百态的花岗岩风化石,展现着大自然的美妙、奇特,千百年来的岁月沧桑,也写在这些形状各异的石头上。

碧海蓝天间千姿百态的花岗岩风化石。(许文瑾 摄)

传承国学文化 推动两岸交融

20日上午,采风行队伍走进两岸国学中心。两岸国学中心于2018年在平潭正式成立,该中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归,为两岸开展国学研习、国学文化传承与发展传播,提供最优秀的平台,并携手两岸国学名家、知名机构,汇聚两岸国学力量,打造新时代两岸心灵契合的“共同精神家园”。

平潭两岸国学中心。(许文瑾 摄)

此次采风行恰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岸青年交流周,两岸国学中心聚集了不少两岸青年,媒体记者和博主也加入课堂,聆听国学之声,领悟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岸青年交流现场。(许文瑾 摄)

两岸国学中心还携手两岸国学名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共同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搭建两岸国学论坛、两岸国学研讨会、两岸国学大讲堂、两岸青年国学研习营等一系列优秀平台,筑桥梁、继文脉、助融合,以青春、多元、创新的活动形式,在海峡两岸之间搭建起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据介绍,未来两岸国学中心将立足平潭,深耕两岸,实现国学社会化、品牌化以及产业化。同时实施青年学者培养计划,让国学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