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讲述新时代“中国好警察”故事——追记福州市公安局原局长潘东升

用生命讲述新时代“中国好警察”故事——追记福州市公安局原局长潘东升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0-20 19: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潘东升同志生前工作照。(福州市公安局供图)

中国日报福州10月20日电(记者 胡美东) “如果(大家)哪一天,哪一个民警看到我在哪个饭局上,你过来甩我两个耳光!”2021年5月,福州市公安队伍教育整顿查纠整改工作推进会上潘东升的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让在场民警无不动容。

潘东升经常教育民警要算好“经济账”“感情账”“亲情账”,叮嘱大家向他看齐,怀着敬畏之心,干净清白做事,珍惜这身警服。他不抽烟,也不参加应酬,多次在福州市公安局的大小会议上,向全市两万民警辅警表态。

这样一位有口皆碑的“中国好警察”的生命却定格在了2021年9月25日上午。潘东升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在重要会议安保维稳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于当日12时35分因公牺牲,年仅57岁,永远离开了他十分热爱、为之奋斗终生的人民公安事业。

潘东升,1984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大学本科学历,一级警监警衔,历任福建省公安厅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副处长、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总队政委、科技通信处处长,三明市副市长、公安局长,生前任省公安厅党委委员、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长,一级巡视员。曾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2021年荣获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个人嘉奖。2021年10月14日,中共福建省委追授潘东升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爱岗尽责 冲锋在前树榜样

“他(潘东升)一把抢过我的电话,对着电话那头说‘你一定要按照局里的安排,必须严格执行,所有车辆没有批准不能放行’。本来他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他当时却很着急,讲话很严厉。” 三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政委罗志怀回忆说。

原来那天是2016年5月8日,凌晨5时许三明市泰宁县突发山体滑坡,造成特大泥石流灾害,数十名工人瞬间被掩埋。凌晨5点半,潘东升同志一接到警情,就直奔现场,甚至连常年服用的药品都没来得及带。

据罗志怀回忆,在当时的救援过程中,一些单位和团体执意要冲进去中心现场抢险救灾,但他们缺乏专业救援技能、装备和器材,一时间,事故现场周边秩序混乱,给救援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潘东升同志迅速设置了三个交通卡点,由泰宁县公安局领导亲自把守,对社会车辆进行截留、分流。

某施工单位几辆工程车试图冲过卡口,被公安执勤拦路下来。 “人命关天,除救援车辆外一律不得通行,凡是强行闯关的,先从我身上轧过去!”潘东升同志站在路中央,手持扩音器,声嘶力竭喊着。就这样,生命通道很快就畅通起来了,给后续救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救援的5天4夜里,潘东升与救援人员、参战民警并肩战斗。饿了,吃碗泡面、垫个馒头继续救援;困了,在车上眯一会儿,爬起来接着指挥。在没过膝盖深的泥浆中,他跑前跑后,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来回,沾满了泥浆与汗水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山区的深夜尤其阴冷,雨停了又下,而他唯一能够御寒的,只有一件破旧的雨衣。潘东升的言行感染着现场每一名救援人员,也带动了救援工作有序开展,得到国务院工作组和公安部的高度肯定。

从泰宁泥石流的抢险救灾中心,到福州抗击“尼伯特”台风的救援一线,再到福州台江排尾重大火灾现场……潘东升总是冲锋在前、无畏艰险,示范引领、攻坚克难,给民警和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福州市公安局局举行为公安英烈、特困民警捐款仪式。(福州市公安局供图)

心系群众 执法为民受爱戴

潘东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心系群众、情系民生,大力推进公安“放管服”改革,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攻坚民生服务堵点痛点难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4年,潘东升来到三明市公安局任职,发现三明的乡镇农村的群众骑摩托车普遍不戴头盔,他们有的嫌麻烦,有的家庭经济拮据,不想花钱买头盔。然而,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群众受伤甚至死亡的事例让人痛心。

潘东升开展接访活动,聆听群众心声。(福州市公安局供图)

于是,潘东升大力倡导“管理要硬到不敢为、服务要暖在心坎上”的执法理念,引导民警们“处罚不是目的,一定要帮助群众把头盔戴上去”。此后,三明市公安局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头盔行动”。

“我有一天骑摩托车出门没戴头盔,被警察拦住了,我以为要扣分罚款,心里十分害怕。没想到他们反而说要送我一个头盔,我当时就真切感受到三明人民警察的温暖,现在回想觉得很感激很感动”,三明市区群众邹满生说。

这场“头盔行动”包括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管理新举措:从原来罚款100元到不予处罚但要求群众当场买头盔戴上;派出所购买头盔,让群众临时借用;给困难群众送头盔......如今,三明市乡镇农村的马路上,骑摩托车戴头盔已成为群众的自觉习惯,交通安全意识越来越强。

潘东升局长深入福建罗源调研指导公安窗口工作,与办事群众亲切交流。(福州市公安局供图)

只要涉及民生的事,潘东升都格外关注,积极建言献策。几年前,福州公交公司为了缓解运营成本压力,有意将公交票价由1元调至2元。作为副市长,他积极向市政府建议:“1元钱的涨价看似小事,却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大事。乘公交的都是普通百姓,应该保障他们低票价通勤。”最终,他的建议得到采纳,福州公交票价保持1元不变并持续至今,惠及福州千家万户和外地来榕群众。当得知潘东升牺牲的消息后,福州市民林阿姨在网上留言:“潘市长是人民的好公仆,实实在在为民办事,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位心系百姓的好局长!”

严管厚爱 暖心体贴护民警

潘东升在晋安调研,看望慰问一线民警。(供图)

工作中的潘东升雷厉风行、铁面无私,对民警的冷暖,这位硬汉局长则充满温情、心细如发。2014年5月,潘东升到三明任职没多久,来到离主城区最偏远的岩前派出所,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老平房宿舍,摆着一张窄小的木床、一张破旧的桌子,墙上电线杂乱无章,没有衣柜,衣服、生活用品、洗漱工具挤在桌面上,食堂没法开办伙食,冬天没有热水洗澡。

三明市公安局莘口派出所所长、时任岩前派出所副所长王强回忆道:“他(潘东升)不由自主地坐到木床上,嘎吱嘎吱地响;掀开被子的一角,手伸到被褥里摸了摸,顿时觉得湿软冰凉,还散发着一股霉味。”

当得知在全市96个乡镇派出所中,有一半以上的办公楼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条件都像岩前派出所这样简陋时,潘东升眉头紧锁、心疼不已,当即向民警们承诺:“我一定要给大家一个温暖的家!”很快,在他的全力推动下,三明市公安局全面推开“暖警工程”建设,在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挤出资金全面改造全市乡镇派出所硬件设施。

现在整洁、舒适的岩前派出所。(许文瑾 摄)

现如今,三明市基层派出所都有了食堂、浴室、洗衣房、健身房、文化室等“五大件”,民警宿舍有电热毯、热水器、空调、电视机等“四小件”,营造了一个拴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时任岩前派出所所长陈东兴骄傲地说:“自从所里的生活设施改善后,没有民警再申请调城里了,相反,还有城里的民警要求调到我们这个所来。”

2016年6月,潘东升调任福州,对民警冷暖的牵挂之情始终不变。在日常工作调研中,他发现福州民警中,夫妻两地分居的情况很多,但工作调动一直是个“老大难”。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探索出台“积分制”,解决公安民警夫妻两地分居工作调动问题。

“2018年,市局出台了积分制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起初,我还不太相信,但当他看到身边真的有同事因为这项制度调回福州工作的时候,他才相信这个政策是真的,于2019年提交了申请。没想到,2020年我就顺利调到了市区工作。” 积分制的直接受益者、福州市公安局茶亭派出所副所长郑骅感叹说。

目前,福州市公安局的“积分制”团圆计划,已开展了4个批次,共帮助68名民警调动工作。

潘东升看望慰问“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刘炜家属。(福州市公安局供图)

忠诚廉洁 作风端正立表率

从警37年,无论是在省厅机关,还是在设区市公安局,无论是担任普通民警,还是成长为主持一方治安的副市长、公安局长,潘东升始终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以近乎严苛的廉洁奉公、不留余地的清正自律要求自己,做好表率。

2008年,潘东升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参加晋监培训,学校配发了一个黑色尼龙公文包,从此以后,他从省厅到三明,又到福州,直到牺牲前用了整整13年,公文包的表面已经破损、掉色起皱,提手也脱皮了。妻子劝他换个新的,但他舍不得。同事实在看不过去,偷偷帮他换了一个新提手,事后他坚决结算了费用。

潘东升同志随身携带的使用了30多年的钱包,里面珍藏着多年前他与妻子及年幼孩子的合照。(杨洁 摄)

福州市局外联办主任郑兆璋表示:“这么多年,我从未听到任何社会上的人炫耀他曾跟潘局长一起吃过饭,从未听说有人托关系走后门找了潘局长或其家人,从未听说潘局长有什么奢侈的、时尚的、花钱的个人爱好。他是不折不扣的一个高尚、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时时处处闪耀着人格的光辉。”

“通过持续深入开展向潘东升同志学习活动,让英烈精神时刻激励全警争先创优,进一步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理想信念、铁一般责任担当、铁一般过硬本领、铁一般纪律作风的新时代过硬公安队伍。”刚到任不久的福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公安局党委书记、督察长王锡章表示。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