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生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生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2-16 12: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军营村的梯田茶山。(许文瑾 摄)

中国日报福州12月15日电(记者 胡美东)作为离厦门市区最远的高山村,同安的军营村、白交祠村在习近平总书记“山上戴帽、山下开发”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跨越。而高山村的华丽转身正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年以来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白交祠村展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墙绘。(许文瑾 摄)

为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走进厦门经济特区”中央媒体大型采访活动12月7日正式启动,来自中央、境外和省市主要新闻媒体记者走进厦门,全方位领略厦门经济特区40年建设风采。

媒体活动第一站,记者来到了厦门市同安区军营村、白交祠村。两村海拔近千米,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层层梯田环抱群山,绿意葱葱,美景如画,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但曾经的军营村和白交祠村却是夜晚黑漆漆、逢雷雨天常断电、出行只有泥巴路、山顶光秃秃的偏远山村。

后来在“山上戴帽、山下开发”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军营村、白交祠村坚持山上植树造林、山下开发种经济作物,昔日荒山如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军营村、白交祠村还深挖自然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

据介绍,目前两村共有农家乐13家,民宿67家,客房535间,床位660个。2020年,军营村村民人均收入41665元,村集体收入 72.9万元;白交祠村村民人均收入41280元,村集体收入63.76万元。

“村里现在无论是交通,还是大环境、人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跟我以前小时候真是千差万别。我就想有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不回村呢?在外面漂泊那么多年,回到自己的故土,那是一种踏实,我就毅然决然回来了。”经营86号时光煮雨民宿的返乡青年高志云说。

返乡青年高志云一边经营民宿,一边卖茶叶,年收入近50万。(许文瑾 摄)

高志云精心打造的民宿售出了高价,也带动了周围村民的民宿价格水涨船高。村里像高志云这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接近20个,他们给村里带回了活力,带来了新的理念,也带来了更多的人。

军营村村民的“洋房”随处可见。(许文瑾 摄)

军营村、白交祠村的嬗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更体现在它们获得的荣誉上。军营村在 2015 年获评福建省“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7 年获评“全国文明村镇”;2019 年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0 年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白交祠村在 2015 年获评福建省“文明村”;2018 年获评“中国美丽闲乡村”;2019 年获评省“千年古村落”、省乡村旅游四星级村;2020 年获评“省高级版绿盈乡村”。

经过了脱贫攻坚的洗礼,走上乡村振兴大路的军营村、白交祠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不断完善的功能,不仅有自家人由衷得感慨,更有外来游客惊喜的赞叹:“和想象中的农村很不一样,太漂亮了,感觉一点不比城市差。”民居“平改坡”化作风景线,村容村貌大提升,“红帽子”“蓝帽子”风格各异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出现在山坳中。

军营村老人热情洋溢地向记者介绍当地农产品。(许文瑾 摄)

厦门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厦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 1980 年的 2.05 亿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28.89 亿元;农村人均收入从 210 元增加到 2.66 万元;都市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达 1021 亿元,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

许文瑾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