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巡境 漳州开发区石坑社区举行“送王船”活动

千人巡境 漳州开发区石坑社区举行“送王船”活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2-21 17:1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夜幕下,即将启航的王船。(林洁 摄)

中国日报福州12月21日电 近日,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传习点之一的漳州开发区石坑社区保泉宫举行“送王船”活动,上千名当地群众齐聚保泉宫,自发参与这项活动,共同见证这三年一度的民俗盛典。

“送王船”仪式。(陈怡颖 摄)

“送王船”活动分为“请王”“造王船”“王船游境”和“烧王船”四个部分,从“请王”到“烧王船”仪式前后需要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据石坑社区保泉宫民俗传习中心负责人陈元辉介绍:“此次活动是石坑社区在“送王船”申遗成功后第一次圆满举办,从重视程度考虑,此次王船也是历届活动以来最大的一艘,船身长达8.9米,宽2.6米。”

“送王船”仪式中的舞狮表演。(陈怡颖 摄)

“烧王船”活动当天,在锣鼓喧天中,人们将不怒自威的王爷请上精雕细刻的王船,载着各项生活用品实物,信众簇拥,鼓乐相随,送至海边焚烧。17时许,"烧王船"时间开启,王船到达漳州开发区14号码头沙滩处,船头朝着大海,在人潮簇拥下淹没在腾空而起的火海,承载着成千上万海内外信众的美好愿望飘向大海。

在烈火中燃烧的“王船”。(陈怡颖 摄)

“送王船”是一项古老的禳灾祈安仪式。清康熙年间《台海使槎录》卷二载:“三年王船,备物建醮。”乾隆《海澄县志》详细记载了己丑年(1769)冬举办的送王船仪式。历代以来,村民根据祖辈沿袭的风俗将王爷信仰和“送王船”习俗传承保护至今。

长长的“送王船”队伍。(江佳鲲 摄)

2020年12月,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次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目前,该遗产项目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南部的厦门湾和泉州湾的沿海地区、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的华人聚居区;相关实践也见于中国台湾南部的沿海地区,“维系人与海洋的和谐”已成为一项共识。

作为见证“海丝”传承的闽南古老民俗活动,在今天实际上已成为连结社区民众、推动社区和谐发展、丰富闽台两地乃至中马两国之间不同社区间对话合作的重要文化载体,是一种扬正气和规范行为的积极文化现象,被赋予了更多时代意义和价值。

目前,石坑社区保泉宫民俗传习中心正在积极鼓励更多村民特别是年轻人学习王船的制作技艺和相关知识,确保该项目的活态传承、代际传承。漳州开发区的年轻一代,也积极加入送王船的传承队伍,录制留存影像资料、微信、直播等新媒体方式宣传送王船背后的人文情怀,让非遗保护之路走得更远更扎实。

“之前都是老一辈在做这件事。这次申遗成功,让我们年轻一代认识到保护“送王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老一辈的带领下,我们将以我们的方式给“送王船”传承之路尽自己的一份力。”在“送王船”的路上,正在协调活动内容的青年陈先生说道。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