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三明沙县俞邦村乡村振兴的“独家秘方”

探寻三明沙县俞邦村乡村振兴的“独家秘方”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4-20 17: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俞邦村全景图。(供图)

中国日报三明4月20日电(记者 胡美东) 说起沙县小吃,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拌面、扁肉、蒸饺……近日,记者带你走进生态优美、生机勃勃的三明市“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一起探寻乡村振兴的“独家秘方”。

小吃产业与美好生活相辅相成

“寻根追味”小吃街。(许文瑾 摄)

走进“寻根追味”小吃街,两边红灯笼映照着琳琅满目的沙县小吃,新鲜出炉的蒸饺、烧麦、扁肉等各类沙县美食热气腾腾,香飘四溢,令人注目垂涎。如今村民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开店致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90代初,俞邦村人多地少,村民生活困难,老支书俞广清领着第一批小吃店业主走出山门。“一元进店、两元吃饱”,薄利多销让村民赚回了第一桶金,回乡盖起了新房。后来,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小吃行业,有的甚至闯出国门。“沙县小吃第一村”这块金字招牌,实至名归。

游客在小吃街里品尝沙县美食。(许文瑾 摄)

“以前我们是靠做沙县小吃解决温饱,现在小吃不仅(让)大家富起来了,以后这也会是我们乡村振兴的法宝。”俞邦村村民俞广清说。

俞邦村注重提升“沙县小吃第一村”品牌核心竞争力,吸引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村民返乡创业,引进制作技艺高、产品质量好的沙县小吃业主入驻俞邦村,增加小吃品类至50多种,完成小吃餐馆建设及俞邦村沿街商铺客厅亮化工程,统一经营管理,有效提升俞邦沙县小吃的就餐质量、卫生环境,并实现村民村财双增收。

俞邦村沙县小吃主题卡通形象彩绘墙。(许文瑾 摄)

2021年,俞邦村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村财收入31.7万元,较上年近乎翻番。全年俞邦村村民人均收入28320元,同比增长20%。

乡村发展与绿水青山互不辜负

“绿水青山”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最宝贵财富。俞邦村森林覆盖率高达74.52%,主村有100余亩山林,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樟树达26棵。在做好特色小吃产业的同时,俞邦村沿着“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重要论述和指引方向前进,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做优特色乡村游,通过文旅引领乡村振兴。

俞邦村的千年古樟树。(许文瑾 摄)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针对林木失管、耕地抛荒,水体污染等问题,俞邦村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在生态保护各方面取得成效。在治水方面,俞邦村整合护林、保洁与河道专管岗位,形成河道保护常态化。以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为基础,通过加强河道整治植绿,新增河道景观,提升村民获得感。

俞邦村河道两岸生态景观。(许文瑾 摄)

俞邦村注重将土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镇土流公司流转平台,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龙头,推动整村土地流转,集中发展田园观光、瓜果采摘、农事体验等特色农业,引进食品配料加工等绿色企业,土地流转率达98.7%。

此外,俞邦村还推进生态效益转化为“美丽经济”。去年11月左右,俞邦村在瓦窑民宿边上种下了约20亩的金鱼草,现已进入开花期。金鱼草花海宛如一幅向远方绵延的巨型油画,涂绘着俞邦村美好的未来。

俞邦村金鱼草花海美不胜收。(许文瑾 摄)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