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委书记张国旺:以产业带动就业 以就业促进增收 加快建设富美新漳州

漳州市委书记张国旺:以产业带动就业 以就业促进增收 加快建设富美新漳州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5-19 14: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福州5月19日电 5月18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福建省委宣传部“牢记使命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漳州市专场,漳州市委书记张国旺介绍了“建设富美新漳州 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关情况。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富美新漳州,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舒适、更幸福。

突出富民增收

漳州持之以恒抓产业稳就业,人民群众获得感实现历史性提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精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在2019年6月提前一年半实现全市域脱贫摘帽的同时,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特别是去年以来,漳州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接续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相继实施“六比一看”和“七比一看”竞赛,启动“千百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古雷炼化一体化、中沙乙烯、漳州核电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海洋经济等产业集群加速聚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全市GDP从2012年的2018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5025亿元,人均GDP从41710元提高到99218元,均翻了两倍多,跻身全国城市GDP50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十年来全市新增就业人数49.7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951元增加到43309元,年均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389元增加到23582元,年均增长9.7%;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从2.07缩小到1.84,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张国旺说。

突出惠民提质

漳州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功能,人民群众幸福感实现系统性增强。漳州聚焦群众“衣食住行学、生老病死养”等实际问题,每年策划实施一批补短板工程包,全面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漳州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一体化,农村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1800元/年提高到2022年的9780元/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持续提标扩面。开工建设一批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项目,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35.41平方米提高到49.75平方米,比全省人均高5.95平方米。

公共服务更加优质

教育方面,漳州市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不断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新改扩建中小学项目492个、公办幼儿园项目309个。

医疗方面,三级医院从3家扩增到10家,新增医疗床位16080张、卫技人员17374人,都新增1倍以上。

养老方面,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从2012年的21.2张提高到2021年的39.3张,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便民服务方面,全面推行“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掌上可办”,便民服务效能、审批服务效率均居全省前列,12345政务服务热线群众满意率99.99%、全省第一。

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漳州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276公里、农村公路3291公里,全市公路网密度从每百平方公里的80.91公里提高到102.24公里。建设城市公园绿地1980公顷、绿道1040公里,人均公园面积从12.5平方米提升到16.22平方米,上榜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十大“心仪之城”。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两个“五年行动”,打造110个乡村振兴特色样板村,串联28条精品线路,形成“点上有精品、线上有美景、一线一特色”。

突出安民维稳

漳州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快准严实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有效处置多起局部散发疫情,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更加完善、能力明显提升。持续深化平安建设,入选首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扫黑除恶、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等工作扎实有效,平安建设考评实现全省“五连优”,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漳州110”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漳州将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中促进共同富裕,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奋力谱写富美新漳州建设新篇章中创造高品质生活,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张国旺说。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