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创新“156”工作机制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殷殷嘱托回响在耳畔,成为前行的动力;机制探索脚步持续加快,“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应运而生;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着力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车轮滚滚向前。

三明:创新“156”工作机制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来源: 三明日报
2022-06-22 17: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六月天里

山乡巨变

锦绣画卷

  循着时间的轨迹,梳理三明市乡村建设的脉络:

殷殷嘱托回响在耳畔,成为前行的动力;机制探索脚步持续加快,“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应运而生;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着力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车轮滚滚向前。

三元区小蕉村正在打造休闲旅游乡村 (林文斌 摄)

在三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幅端上“绿饭碗”,吃上“生态饭”;留住美丽乡愁,共筑幸福村居“美梦”;打造特色产业,铺就致富“好前景”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绿饭碗”

  村民腰包鼓起来

远望,青山巍巍,白云轻移,环绕山间。近观,碧水悠悠,鸭鹅鱼虾,游戏水中。这是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映入游人眼中的画面。

将乐县常口村

在村民黄清财眼里,常口村不仅越来越美,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们的腰包更是越来越鼓。

村民过上的安逸红火日子,得益于常口村走好生态路,让百姓端上“绿饭碗”的拳拳初心。

把绿色梦想扎根于眼前的生态福地,福建常口分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良辉把这里种植出来的脐橙取名“清语橙”。

“青山绿水谓之‘清’。”徐良辉说,4年前,有着多年农业种植销售经验的他,跑了许多地方考察种植基地后,一眼看中这里的山水。常口的水土有机质高达5.0,种高端脐橙再合适不过。徐良辉迅速从村里盘活800多亩土地,种上了纽荷尔橙、红美人等品种,还通过电商推销全县的农产品,销售额已超千万元。

常口村村民拿到全国首批林业碳票

在家门口,村民不仅吃上了“生态饭”,更是尝到了好空气可以卖钱的甜头。去年5月18日,市林业局给常口村委会发出了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上面清楚写着村里3197亩林地,在过去5年间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为12723吨。

高唐镇副镇长、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表示:“去年的村财收入,从碳票上就增加了14万元。”

这是常口村着力碳汇改革,让“好空气也能卖钱”努力的成果。持续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常口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业碳汇、森林康养、度假旅游等绿色经济,去年,常口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14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9万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48倍和12倍。

将乐县常口村的美丽蜕变,是我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创建国家森林乡村,探索“林票”“碳票”等生态产业化实现路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三明市依托生态底色、立足群众视角,逐步形成了“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乡村建设理念。

坚持“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彰显乡村独特风貌;着重从村民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入手,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统筹考虑建筑风格,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素融入乡村建设,彰显地域特色……如今,我市所坚持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已由纸上跃进现实,一片片沃野,俨然变成令人向往的诗意田园。

  “乡愁浓”

  村居生活美起来

仲夏时节,走进将乐县万安镇万安村,四周群山环绕,道路平坦整洁,农家楼房白墙蓝瓦,穿村而过的安福口溪水缓缓流淌,河边的红旗公园里老人小孩欢声笑语不断。

将乐县万安镇万安村

藏匿于美丽乡村一隅,曾经的吴厝地村民,也在此安然享受着村居的幸福生活。

曾水兴是吴厝地村的老支书,记忆中,村庄地处偏远、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空心化更是严重。2005年,一场洪灾,让万安镇吴厝地村等多个村庄一夜之间变成汪洋。“那时,很多村民被困,道路、房屋损毁更是严重,村民们一度很绝望。”曾水兴回忆道。

“重建美好家园,还给村民美好生活”的号角随即吹响,再启新程,万安镇立即将受灾严重的吴厝地村,整村迁建至集镇所在地万安村的下瑶小区和翔安小区。

400余户1900多人被安置,村民不仅融入了新村,更享受到了互助与关爱。村民口中的关爱,是万安镇加强党组织建设,整合翔安社区、万安村、吴厝地村、正溪村成立党建联盟,实现服务“零距离”“零漏户”和“零死角”,构建和睦友善新型农村社区的结果。

81岁的村民聂石松,看着村里的变化,每天总是笑眯眯的:“如今,村庄干净了,大伙生活好过了,邻里之间也总能互帮互助。”

环境变美、邻里和睦,产业也逐渐兴旺。近年来,依托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温氏、金森等企业相继落户万安村,“一鸭一树一菜一米”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逐渐形成,共解决就业500余人、带动农户700余户。

万安村整洁的道路

在万安村党建引领机制下,“万安”一名所寄托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发展实景。在全市,立足解决“九龙治水”“多规冲突”“有新房没新村”“重建设轻管护”等问题,实施“一把手”工作推进、“一张图”规划先导、“两统筹、两统管”农房规划建设管理,形成乡村建设合力,留住浓浓美丽乡愁的故事在不断上演。

以美为令,向美而行,演绎山乡巨变!放眼望去,全市乡村仿佛按下了“美颜键”,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兴产业”

  乡村事业甜起来

根植绿色理念,涵养“诗意栖居”,打造生态保护型、整村迁建型美丽乡村,是三明市培育出的其中两种风格各异的乡村建设模式。

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实现多元化发展,造福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我市不断解锁出更多凸显特色的“兴产业”乡村建设模式,让乡村事业进一步甜起来。

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因拥有明清典型古建筑39座圈粉无数,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以文化铸魂,打造乡村“软实力”,是桂峰村成为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的“法宝”。依托明清古建筑群,探索“镇村主导、群众主体、企业主力”运转模式,成立传统村落保护理事会,打造蔡氏名人馆和研学教育基地……一个又一个扎实的举措,构筑了桂峰村独特的历史文化韵味。

在泰宁县大田乡最早建立红色政权区域之一的大田村,正焕发着红色优势。按照“以红为本、以古托红、以绿衬红”的发展思路,大田村把途麓文旅康养生态庄园项目和中央少年红军文旅小镇建设项目相结合,打造了红色研学、红色主题民宿、红军食堂等业态产业。红色文化在这里不断得到绵延传承。

这一头,桂峰村、大田村用“文化魂”,让内生动力强起来。另一头,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正创立推广“寻味俞邦”“俞生有礼”系列品牌产品,发展小吃、文旅等特色产业,打造产业融合型美丽乡村。

村民俞秀英就搭上了这班产业兴旺的“顺风车”。“我在这里开了个烙粑摊,旺季时,每天能卖2000多元。”红火的乡村游让俞秀英赚上了“旅游钱”,也给村民带来了更多可观收入。

在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台湾建筑师蔡幸爵则瞄准了休闲旅游的商机。“小蕉村是个千年古村,村子周边分布着宋、元、明、清的古窑址。我们希望能‘活化’小蕉古窑址文化,让村庄发展更具生命力。”现阶段的蔡幸爵正规划着搭建海峡两岸陶文化交流基地及蕉岭星空营地。深入挖掘陶文化内涵,打造休闲旅游乡村,在新模式中,小蕉古村获得新生,一条良性循环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沙县区东门的老街巷

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沙县区凤岗街道东山村,也在保护开发中焕发新的活力。遵循“修旧如旧、传承历史、完善功能”原则,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中注重保护原始建筑风貌。如今,漫步在沙县区东门四巷,街巷烟火气息浓郁,娱乐休闲、旅游驿站、小吃明档等配套设施多样,带着历史的厚重,东山村迎接着脱胎换骨的新生。

一个理念,五项机制,六种模式,在奋力谱写山乡巨变美丽篇章中,一幅“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在我市渐行渐近。逐梦沃野绘就山乡巨变锦绣画卷,我市还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现代化的农村生活。

(刘莉婷)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