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政协委员邱国鹏:建议打造闽台乡建乡创人才高地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福建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福建省政协委员、民建三明市委会副主委、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邱国鹏建议打造闽台乡建乡创人才高地。

福建省政协委员邱国鹏:建议打造闽台乡建乡创人才高地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1-18 21: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福建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福建省政协委员、民建三明市委会副主委、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邱国鹏建议打造闽台乡建乡创人才高地。

近年来,福建省以闽台互补的乡建乡创为载体,创新探索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模式。通过政策扶持、陪护服务、情感牵引等路径,把乡建乡创的“台湾经验”引入“福建实践”,培育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板,取得初步成效。但在闽台乡建乡创人才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为此,邱国鹏建议打造闽台乡建乡创人才高地,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两个大局,促进两岸优势互补、互学互鉴,切实推动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2018年以来,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鼓励台湾建筑师来闽参与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支持政策,在项目带动、培训辅导、交流合作等方面给予入闽台湾团队扶持,成功搭建台湾青年参与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的平台。截至目前,入闽台湾建筑师团队100多支、台湾乡建乡创人才300多名,较2018年增加约10倍,有效助力乡村振兴。近两年,福建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台湾团队来闽参与乡建乡创辅导对接服务,成立工作专班为台湾团队提供全过程辅导服务,构建了服务台湾团队入闽“一站到底”的“绿色通道”。组织300批次的台湾团队实地对接80多个县(市、区)500多个项目。打造“海峡建筑师家园”两岸“1+10”的服务网点,建立省市县住建系统三级服务网络,构建“线上平台+线下网点”,探索两岸乡建乡创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需求数量缺口仍比较大。据统计,福建全省现有14337个行政村,现有闽台乡建乡创人才及创新团队与乡村服务需求的占比仍有较大差距。后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建乡创人才“缺失”问题将会进一步凸显;二是人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参与大陆乡建乡创的台湾人才多为村庄规划设计、文创领域,而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范围拓展到农业、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现有闽台乡建乡创人才专业领域与多元需求不匹配,将会进一步影响乡村服务质量;三是闽台乡建乡创人才联合培养渠道偏窄。人才联合培养体系成熟度相对不足,合作渠道、形式比较单一,本土人才创新共享平台缺少。双方办学资源缺少有效对接与互补,导致闽台乡建乡创人才联合培养成效不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邱国鹏提出三点对策:

一是紧盯用才“需求端”,加强统筹,增强引才聚才能力。通过制度完善、待遇改善、服务保障跟进,进一步创新扶持举措、落实惠台政策、共通行业标准和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拓展合作领域,鼓励更多台湾专业人才来八闽大地筑梦、圆梦。聘请台湾乡建乡创知名专家或专业团队培育本土人才,吸引更多本土人才融入台湾团队,扎根基层、投身乡村振兴,实现人才数量的增长。

二是提高选才“精准力”,优化结构,拓展多元合作领域。根据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实际情况和服务需求,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将项目需求与团队进行精准匹配。因地制宜,量身打造多元闽台乡建乡创人才引进“清单”,有针对性地把技术、艺术、文化、商业融合和实践创新专业人才精准充实到闽台乡建乡创一线,实现人才质量的提升。

三是强化育才“共建度”,多方联动,打通人才培养渠道。构建多层次、分段对接的乡建乡创人才培养范式,与台湾院校共建“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院校—本科高校”一体化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在中职、继续教育学校开展专题技能培训,在乡村搭建孵化基地,打造“乡村—校园”共同体,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乡建乡创人才培养。(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