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潭贝雕:匠心传承 重焕生机

福建平潭贝雕:匠心传承 重焕生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2-16 15:5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平潭贝雕馆。(供图)

作为大自然的产物,贝壳自古以来就与人类产生了联系。早在五万年前山顶洞人时期,贝壳就被穿成贝链作为装饰。中国的商代到秦代,贝类被打磨穿孔后,长期当作货币使用。秦汉时期,贝壳被雕出简单的鸟兽纹图样,镶嵌在铜器、镜子、屏风和桌椅上作装饰。

贝雕(平潭)非遗传承人詹胜的贝雕作品。(供图)

平潭县位于福建省东部,四面环海,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温润的气候赋予了该县丰富的资源,盛产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贝、螺、蚌、蛤等海产品,是生产贝雕的优质原料。据《平潭县志》记载,平潭贝类有169种之多,它们形态各异、色彩斑斓。

平潭贝雕工艺厂原副厂长林銮彬作品《囗嘴噙香对月吟》。(供图)

所谓贝雕,就是利用贝壳天然的色泽、纹理、形状,经过艺术构思,用平面拼贴、块片浮雕、坯模造型等技法,将千奇百怪的贝壳雕琢成花鸟、山水、人物等工艺品。

贝雕(平潭)非遗传承人詹胜的贝雕作品。(供图)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平潭当地工匠将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制作成了贝雕画和各种实用工艺品,并将牙雕、玉雕、木雕及中国传统绘画技术融为一体进行创作,揭开了贝雕工艺史崭新的一页。据悉,当时贝雕工艺厂的产品畅销全国20 多个省市及欧、美、东南亚等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的订单量在50至60万之间,年出口创汇达到了100多万。平潭贝雕产业发展高峰时期,制作贝雕的手艺人多达上千人。

詹胜平潭贝雕馆向客人介绍贝雕作品。(供图)

然而平潭贝雕厂从鼎盛到衰落,也不过用了区区二十载。上世纪九十年代国营企业开始全面整改,当时不少工艺带头人年事已高,或是退休、或是逝世,人才留不住导致创新力不足,平潭贝雕厂陷入低迷的死循环中。同时市场上涌现了许多新兴事物,贝雕作品陆续被其他产品替代,贝雕工艺厂的效益急转直下。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平潭贝雕产业走向了没落。至此,平潭贝雕的辉煌时代成为历史。

但幸运的是,仍有少部分平潭人,因为贝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詹立新、詹胜俩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

“1998年,我无意购买到一个贝雕作品,爱不释手。”詹立新说,或许是年少求学时曾去过工艺厂参观,他对这门手艺一直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2007年,詹立新弟弟詹胜曾经营过一家贝雕卖坊,虽然生意平平,却在当时有了不小的社会反响。2012年,詹氏兄弟携手几位对贝雕艺术充满激情的中青年,注册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詹胜等人投身于平潭贝雕企业和传承贝雕技艺。

“我们走访过江浙一带的沿海地区,发现平潭贝雕拥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希望通过努力逐步恢复贝雕的产业链,让公司能够做到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力求用艺术情怀和工匠精神令其再焕生机。” 詹胜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平潭人,詹胜自幼就在贝雕艺术的氛围中成长。

“我从小就认识贝雕,15岁开始学习画画,20岁进家具厂学习木雕,25岁时学习玻璃画雕刻,直到不惑之年又开始学习贝雕。詹胜说。

詹胜在创作贝雕作品。(供图)

据詹胜介绍,贝雕制作是一件十分精细的活,从创意设计、制图打样,到选材贴样、切割打磨、雕刻、局部拼装等,要数十道繁琐工序才能完成。一件贝雕作品,少则耗时几天,多则几个月。关于贝雕选材,尽量使用平潭当地的贝壳,也有部分从各地购买的不同优质贝壳。不同贝壳拥有不同的色泽和形状特点,贝雕匠人根据作品题材的不同,对贝壳有着巧妙的运用:带斑痕的贝壳,可锯成惟妙惟肖的树木躯干;带螺丝旋纹的贝壳,可切成如云般的仕女发髻……既有刻画人物和动物形象的,又有描绘花草和山水的,多姿多彩、惟妙惟肖。

为了制作出灵动的贝雕作品,詹胜不断的学习各种贝壳知识,还细致地钻研所要创作的事物特性。

怀着对贝雕的执着和热爱,二十年间,詹胜和哥哥从民间陆续搜罗了上千件贝雕作品,置于自己的展馆中,他们的展馆俨然是一个“贝雕博物馆”,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平潭最大的贝雕研学基地。

2019年,他们注册的公司被评选为福建贝雕(平潭)省级非遗传承单位。

2022年2月,“平潭贝雕艺术专题馆”在平潭落成,不仅扩大了平潭贝雕的生产规模,还契合文化旅游发展,打造了环保型的观光工厂。

“专题馆主要呈现平潭的贝雕产品、奇螺异贝以及世界各地的贝壳制品等,让更多人认识贝壳文化,了解平潭贝雕。”詹立新说。

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于2019年2月被评选为第六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供图)

2022年11月,由詹立新主编的《印象贝雕---历史文化视野下的平潭贝雕》一书出版。这部首部研究平潭贝雕的专著,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对平潭贝雕历史与文化研究的文章,也收录了大量优秀平潭贝雕作品的图片,填补并丰富了此前相关领域研究的不足,将对推动平潭贝雕技艺的传承、深化平潭贝雕的文化研究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今,贝雕相关作品经常在各种文化和旅游博览会上展出,得到了更多的曝光,随着平潭国际旅游岛的不断建设,贝雕工艺品开始走俏,让我对这份事业的信心更足了。”詹胜说。

目前平潭市场已有20多个贝雕销售场所,多分布于热门景区附近。

平潭贝雕展馆,占地2000平米。(供图)

詹立新分析,平潭贝雕要重新崛起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要有能跟上现代人审美品质的创新性产品,要有贝雕艺术追梦人带头,要有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如今正是时候了,日渐兴旺的旅游市场让平潭贝雕的重新崛起具备了一种可能,政府也极为支持平潭贝雕的发展,这些无疑为产业欣欣向荣创造了良好环境。”他说。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杨洁)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