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四下基层”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继续在福建宁德举行。上午进行三场平行分论坛,分别围绕“四下基层”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下基层”与大兴调查研究、“四下基层”与党的作风建设等主题展开。
今年是“四下基层”提出35周年之际,“四下基层”即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工作制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四下基层”愈加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对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四下基层”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分论坛现场(李丹 摄)
“四下基层”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分论坛上,省内外专家学者、亲历者代表等研讨“四下基层”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逻辑关系、丰富内涵,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献计献策。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解放思想,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尊重农民群众尤其是要尊重种粮农民的意愿,及时总结提升基层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展生产、共同富裕的好经验。
“四下基层”工作方法的提出、传承、发展,是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走好群众路线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栓久认为,从其传承、发展来看,福建省市秉持其精神特质,将“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的弘扬与新形势下为民排忧解难、促进地方发展有机统一,与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深度耦合,从而在回应群众关切中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奋力谱写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福建篇章凝聚力量。
知民意,解民忧,大兴调查研究
“四下基层”与大兴调查研究分论坛现场(李丹 摄)
今年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提出35周年,也是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之年,举办“四下基层”与大兴调查研究分论坛研讨会,深入学习研讨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感怀这一思想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真理力量,共同研究阐释新时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文涛从“实践观”切入,总结提炼“四下基层”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增进人民福祉这一根本着眼、深入调查研究这一科学方法、直面矛盾问题这一鲜明品格,有助于我们更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贯彻“四下基层”重要思想。
“四下基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是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有效办法,是来之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创新举措,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更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和巨大生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戴立兴指出。
“调查研究的着眼点是精准发力、解决问题。”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许斗斗特别提到了寿宁县下党村,他说,这个曾经是全省唯一的“五无乡”,如今道路通、点灯亮、山头绿,正是“调查研究下基层,是解决群众痛点的发展‘密钥’”的有力印证。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四下基层”与党的作风建设分论坛现场(李丹 摄)
“四下基层”与党的作风建设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四下基层”与党的作风建设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现实意义等,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从“大力弘扬优良作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新征程上再立新功”等方面碰撞思想、献计献策。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这一工作制度制定出台的出发点,就是结合当时闽东条件差、困难多、百姓生活艰苦的历史背景,转变领导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在密切联系群众中破解发展难题,凝心聚力实现“弱鸟先飞”。
“‘四下基层’抓住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其实质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刘明也认为,这一工作制度,生动诠释了作风建设的价值意蕴,即“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
分论坛活动结束后,与会专家和记者前往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古田县“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霞浦县“四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主题馆进行实地考察。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记者 胡美东|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