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意见》精神 共抒两岸情怀 共话融合发展——闽台婚姻家庭恳谈联谊活动福州举行

共学《意见》精神 共抒两岸情怀 共话融合发展——闽台婚姻家庭恳谈联谊活动福州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0-29 10: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28日至29日,2023年闽台婚姻家庭融合发展恳谈会暨亲子联谊活动在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福州永泰御温泉文旅小镇举行。全省50多位两岸专家学者及闽台婚姻家庭成员、台胞台青代表等参加了活动。

活动由福建省民政厅、省妇联指导,福建省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和福州市民政局、市妇联、福州市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联合主办,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精神,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水相连、缘相近、人相亲、习相同。此次《意见》发布,将福建全域纳入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并对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促进闽台经贸深度融合作出了重大部署,两岸婚姻家庭融合发展必将迎来新的荣景。闽台婚姻家庭如何先融先合、应融尽融,更好地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进行有益探索?恳谈活动期间,两岸专家学者和闽台婚姻家庭成员积极建言献策,展现担当精神。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后杨雁斐首先做《两岸婚姻家庭交流政策与实践:福建的经验与启示》专题报告。报告结合《意见》核心观点,以及福建最新出台的惠台政策,从两岸婚姻家庭现状以及在闽工作就业、家庭生活、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探讨两岸婚姻家庭交流的惠台便民政策、法律法规、文化融合和社会影响和台胞同等待遇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杨雁斐认为,《意见》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不仅包含“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3大方面、6个重点、21条,还覆盖到福建全域两岸婚姻家庭学历认证、证照检定、文书办理等。她建议,闽台婚姻实践者和关注者对《意见》相关政策的推动,可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做法,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先融先合,以助力两岸婚姻家庭进一步融合发展。

台籍博士、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蔡培瑜在当晚“国学亲子”讲堂做了《亲子关系的传承与超越》讲座。蔡培瑜教授精辟论道,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以“养正”之学为核心,家庭文化深受重视孝悌、修身养性、立德成人、弘扬家风等儒家思想影响。而“家国一体”“天下家国”的伦理思想,确立了家庭教育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凸显了家庭教育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作用,奠定了我国历代充实家庭教育的伦理根基。作为两岸婚姻的实践者,蔡教授认为,两岸婚姻家庭亲子关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与超越,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家教家风建设,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荣辱与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

恳谈会上,全国“最美家庭”陈柏叡夫妇、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陈建翔分享各自经营婚姻家庭、在闽创业发展的精彩故事。陈柏叡说,通过认真学习《意见》,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到她的精髓,感到祖国大陆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浪潮滚滚向前,从台胞登陆、经贸融合,到区域互联、同城生活及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意见》为两岸发展深度融合提供了明确方向与政策指引。我们期待一水之隔的福建与台湾,能在百年不遇的新时代机遇下紧密融合,休戚与共,共同绽放让全世界为之一亮的璀璨光芒。

台青陈建翔在分享中从一个台湾家庭的视角,畅谈如何在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他说,海峡两岸虽具差异性,但归根结底同属中华文化,两岸青年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实际,学习彼此的不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福建逐年放宽台胞的政治待遇,让台胞台青参与人大、政协工作,甚至聘用台青到公职单位任职,真正让台湾优秀青年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这是从制度上吸纳台胞参与社会治理的终极体现,也是真正将台湾台胞认同成“一家人”的做法。我们无不感到感同身受,责无旁贷!

在恳谈交流环节,闽台婚姻家人们畅所欲言,对落实贯彻《意见》、促进融合发展畅谈感受。大家共同认为,现在八闽大地天时、地利、人和兼备,正是台胞、台青来闽展现才华、拼搏发展最好的时机,只要愿意融入,大胆迈出登陆的第一步,就会有春华秋实的收获成果。

活动期间,闽台婚姻家人在青云山麓种下10棵相思树,象征着两岸婚姻情意绵长、十全十美。夜幕降临时,红果冬青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许愿牌和装饰物,有小朋友用稚气未脱的字体写道:“家和万事兴、闽台亲上亲”、“海峡风调雨顺、两岸福禄平安”,也有现场默写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相思》诗句“红多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还有祈盼明年生个第三胎的美好愿望!

活动期间,闽台婚姻家庭成员兴致勃勃地参观永泰御温泉文旅小镇和凤落村两岸研学交流基地。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编辑:胡美东)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