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创造就业机会,给村民带来财富
走进福建永安,山峰连绵起伏、竹林苍翠碧绿。绿水青山之间是林农、竹农、工人等竹产业从业者们繁忙的身影。
“120多亩竹林,一年产值在四十多万到五十万左右,生活越来越好了。” 三明市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村书记蓝光椿说。
当提及这背后的原因时,“林改,让我们村民实实在在赚到钱了,” 蓝光椿说。
洪田村山多林多,人均林地面积达28亩。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山林产权不明晰,森林乱砍滥伐现象严重,造成村民“靠山不能吃山”的困境。
洪田村把土地承包责任制引向山林,全村1.28万亩商品林产权明晰到户,全村共成立了16个经营组,并分别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明确各方责权利。
洪田村还通过引导林农以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恢复了绿水青山,而且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以2020-2021年的情况为例,按照政策采伐木材1300立方米,仅木材采伐这一项,洪田村民纯收入达130万元,户均0.56万元。这些成功的实践为三明市开放林权、规划林权采伐制度、打造竹林产业奠定基础,也为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了新路子。
三明市是全国重点林区、全国竹产业发展示范地之一。2022年,全市竹产业产值达278亿元、比增7.8%;2023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竹产业产值168亿元,比增11.33%。
“针对竹产业的提质增效,我们一方面提高竹山经营水平,在灌溉设施、竹林采伐等方面为竹农提供设备、人力和补贴;另一方面,在提高竹笋产量和销售渠道的同时,不断优化竹木制品的种类和质量,提高竹子的经济价值。”三明市林业局副局长潘子凡说。
随着竹产业的发展,一些竹加工企业随之发展起来,推动“以竹代木”、“以竹代塑”,进一步促进了竹农增收,实现生态、经济双受益。
“1200多家林业企业吸纳约4万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6万元。另外,笋竹加工企业解决工人就业1.5万人,人均工资可达8万元,2022年带动农民增收12亿元,” 三明市林业局局长陈平说。
事实上,小竹子不仅带来了竹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林下经济的繁荣。
永安市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68.28万亩(含竹笋加工利用),林下种植总面积近7000亩,主要推广林下种植金线莲、茯苓、灵芝等植物,形成了以林源药用植物为主,林下养殖为辅,挖掘森林景观利用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通过林下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和绿色生态发展的双赢。
“三明竹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国家绿色发展理念遥相呼应,”三明市宣传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2023年11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调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种类、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
当然,三明竹产业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竹产业面临劳动力短缺、采伐运输成本逐年攀升等问题。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正在下大力气进一步提高竹林采伐运输的机械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在优化政策工具,在金融、财政、技术等方面形成组合拳,通过‘沪明合作’等类似的跨地域合作,开拓竹产品的市场规模,促进三明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刘秀说。
随着“以竹代塑”逐步在全国落地生根,“小竹子大产业”的三明故事将通过更加丰富的实践传承下去。“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故事也将不断丰富发展。
( 栾瑞英 |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编辑 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