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半生都泡在海洋里的,只要国家需要,我必倾力而为!现在只想尽力多做些工作,为年轻人铺铺路,海洋广袤的舞台真正属于他们。”在第14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大学生组总决赛现场,致力中国海洋事业六十余载、掀开海洋地质学新篇章的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金翔龙院士的发言,如鲸鸣碧海,引人心潮澎湃。
(从左到右)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船长张旭德,2022年度海洋人物、中海油研究总院工程研究设计院海管结构首席工程师侯静,致力中国海洋事业六十余载、掀开海洋地质学新篇章的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金翔龙院士,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张奕受邀出席第14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大学生组总决赛(供图)
一场大学生的知识竞赛,却汇聚了国内顶尖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的殷殷关注——这并不只是知识竞赛,而是一场全社会的“海洋总动员”,一次海洋人的传承与接力,一记“海洋强国”的新步伐。
6月8日,由国家海洋局、共青团中央、海军政治工作部主办,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承办的第14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登陆东南卫视、海峡卫视、资源中国等电视端和新媒体端。
经过“奇遇海洋”“知识海洋”“海陆同心”等三个环节的激烈比拼,武警海警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广东省代表队(广东海洋大学)获团体一等奖,江苏省代表队、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获得团体二等奖,大连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厦门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江苏海洋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浙江省代表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等获团体三等奖;李海治(中国海洋大学)、崔洪瑞(武警海警学院)、罗宇珊(广东海洋大学)分获南极奖、北极奖和大洋奖。
中国海洋大学李海治同学获得南极奖(供图)
武警海警学院崔洪瑞同学获得北极奖(供图)
广东代表队(广东海洋大学)罗宇珊同学获得大洋奖(供图)
平衡科学知识普及和艺术表达
全方位展现中国海洋事业成就
海,在华夏文明中留下滚烫的印迹,无论是《山海经》《海错图》中想象与现实交错的斑斓传奇,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中开创的中外交往交流辉煌篇章,都昭示着中国与海洋密不可分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海洋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我们正加快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立足“保护海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历史与当下、科学与人文,都被列入了此次竞赛的“题库”中。
长城站的科学考察项目、“雪龙号”首航北极东北航道等围绕“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展开的题目;登上今年刚刚完工的大国重器——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1号”进行科学实验;立足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考察“南红北柳”、红树林防灾减灾等相关海洋生态保护问题;关注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巡游海疆的强国步伐;回顾古代中国傲视世界的航海重器“福船”……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保护、极地考察、海洋强国等关于海洋方方面面的内容,以视频题、文字题、连线题等丰富的形式出现,全方面考验新一代海洋学子的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这次竞赛也成为对我国海洋事业成就的集中展示。
第14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总决赛现场(供图)
为了进一步提升比赛的权威性与专业性,本次比赛首次邀请了全国七大涉海高校掌舵人联袂出题。他们的助力,也激励了更多青年关注我国的海洋事业。
“在保持科学严谨性与真实性的同时,我们注重节目的趣味性和人文性表达,以实现科学知识普及和艺术表达的平衡。今年,我们要求每道题的题干都要通俗易懂,让没有学科背景的人也都能了解这道题是在考什么,让观众们都能参与进来,”《第14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总决赛》制片人刘叶华介绍。
权威专家现身分享 海洋事业大有可为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弱后到新时代的向海图强,中国海洋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离不开一代代海洋人的接续奋斗。在总决赛上,包括金翔龙院士在内,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极地科学考察、载人深海潜水作业等海洋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行业优秀带头人受邀亲临现场,通过分享自己在一线亲身经历的生动故事的方式给大赛选手互动出题。
金翔龙院士(供图)
金翔龙院士谈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带领团队为我国争得了在东太平洋15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理想矿区动人心魄的经过;2022年度海洋人物、中海油研究总院工程研究设计院海管结构首席工程师侯静,分享“深海一号”建设时,她带领团队攻克深水油气管道关键难题,实现从0到1——用自己的设备开发自己油气的突破;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张奕,讲述成为一名合格的深潜员有多难;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船长张旭德回忆搭乘“雪龙”号首次“亲吻”南极冰盖的经历……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张奕(供图)
“雪龙2”号船长张旭德(供图)
他们的倾情分享,让参赛选手的心中的海洋梦燃烧得更为炽热。“金院士说起他和团队在海洋尤其是深海领域探索上所做的贡献,让我触动很深,”武警海警学院王国玺说:“未来,我将成为一名海警执法员,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量。”获得“南极奖”的选手李海治,则非常佩服侯静和她的团队在深水油气管道设计上所取得成绩,表示:“延续比赛冲刺的这股劲,我将继续钻研海洋事业、探索海洋奥秘,成为一名海洋科学工作者。”
中海油研究总院工程研究设计院海管结构首席工程师侯静谈如何攻克深水油气管道关键难题(供图)
业界权威、优秀带头人的分享点燃了大家的海洋强国梦,而一些青年榜样的现身说法,也让大家看到了投身海洋事业是当代青年优质的就业选择。比赛现场,《全国海洋知识竞赛》首届冠军刘富彬应邀“返场”,细述自己因为比赛改变的人生轨迹;科普博主、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张宜良激情介绍水产养殖业的大好前景。
《全国海洋知识竞赛》首届冠军刘富彬(供图)
科普博主、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张宜良(供图)
网友们直呼:“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各不相同,但都有同一个海洋强国梦”“海洋人海洋魂!超燃超热血!”“海洋很美丽,和海洋有关的各项事业好有魅力”“感觉成为‘养鱼达人’也是件很酷的事”……
场内场外的青年人为嘉宾们的分享雀跃不已,而新时代海洋人的表现也让前辈们欣慰不已。“总决赛的题目涉及不同领域不同专业,而选手们的表现非常好。看到这样优秀的新一代,我对于我们国家未来的海洋事业发展更有信心。”金翔龙院士说。
全民参与“海洋总动员” 竞赛为媒搭建交流平台
三场晋级赛、一场总决赛,这只是受众看到的第14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的小部分内容。在这之前,这场活动已经引发了1500万国民的关注与参与。
从2023年11月开始直到2024年5月,第14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以公众组和大学生组两个赛道并驱,通过媒体传播、网络传播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的参与热情。
以公众组为例,赛事主办方通过开放“自然资源宣传教育综合平台”相关网站和移动端答题入口、“支付宝”APP答答星球和“海博TV”APP三种途径,吸引了全国1500万人竞相参与。
第14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15支晋级代表队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陈列馆前合影(供图)
与此同时,通过学校选拔、地区选拔以及海军院校选拔三种途径,全国200多所高校数十万大学生积极参与本次竞赛。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江苏、浙江三省的高校参与热情尤为高涨,每省均有数十所高校、超过万名学子参赛,竞相展现自己的才华。
为了扩大大赛的影响力,主办方还深入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进行了相关的宣传推广活动,让更多学子深入了解并感受到大赛的魅力和价值。
第14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高校推广活动厦门大学站(供图)
第14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高校推广活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站(供图)
因此,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比拼,更是文化的交流。许多参赛选手不约而同表示,之所以渴望能站到全国舞台上,除了想进一步证明自己,与来自其它地区的选手交流所学、分享所知也是吸引他们参赛的一大动力。而这也正是主办方一直努力的方向。
“全国海洋知识竞赛是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背景下举行的,目的就是引导社会公众学习海洋知识、增强海洋意识、保护海洋环境,推动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科普部副处长柳茵介绍,自2008年举办以来,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在全社会掀起了关注海洋的热潮,使更多青少年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提升大众保护海洋、爱护海洋的责任意识,为建设海洋强国培养新生力量。
“卫视中心有着‘地方媒体,国家担当’的使命自觉,我们积极响应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结合福建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宣传海洋。比如推出国内卫视首个海洋类通栏节目带《海洋季风》,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福建骄傲 海洋力量》,首档海洋文化类知识交互节目《海洋公开课》等,”《第14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总决赛》总导演、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主任、东南卫视总监李灿宇说:“作为此次活动的执行方,我们以全方位提升赛事影响力为考量,无论是赛事内容设计、嘉宾邀约、地面活动、线上宣传等方面,我们探索更多元化的方式,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赛的精彩瞬间传递给更多受众,共同感受海洋的魅力和科学的力量。”
(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编辑: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