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秋节临近,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的数家“老式月饼”生产作坊开始忙碌起来,这里生产的传统手工月饼备受热捧。尽管新馅料、新口味的月饼层出不穷、创意无限,可手工制作的传统月饼依然是当地传统的文化符号,承载起满满的乡愁记忆。
9月4日,在永定区高陂镇的高陂奇奇食品厂车间内,59岁的糕点师蔡壮伟和其他工人师傅一起,一直在加班加点,忙着制作传统的老式月饼。馅料调配、和面、包馅、压模、烘烤、出炉、包装……,一盘盘泛着金黄油光的手工月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着实让人垂涎。
“我们是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进行销售,销售量非常的好,现在请了10多个人来做月饼,每天大概生产3000多个。”永定区高陂镇高陂奇奇食品厂负责人蔡壮伟收,“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们都在加班加点的生产月饼,订单源源不断。”
糕点师蔡壮伟和其他工人师傅一起给订单月饼打包装箱。(黄秋萍 摄)
这段时间,大批量的月饼订单,常常让工人师傅们从天亮忙到天黑,又从天黑忙到天亮。“高陂月饼”包装虽然简单,但大批量购买的顾客还是要提前预订。因为高陂月饼的生产一直坚持着传统手工制作,绝不因为量大而抛弃诚信生产,从原料采购到制作,都严格把关。
“传统月饼在制作过程中,我们既保留了传统的馅料、和面方法,又利用现代化的烘焙和包装技术,让月饼保留了传统味道,又延长了保质期,所以,我们的月饼深受消费者的喜欢。”蔡壮伟说道。
蔡壮伟夫妻忙着给月饼装袋压膜。(黄秋萍 摄)
蔡壮伟从事传统手工月饼制作有40多年,虽年近六旬,但和面、拌馅、擀皮、压饼……他的动作依旧麻利、娴熟。蔡壮伟告诉记者,制作传统手工月饼,每一个环节都大有讲究,月饼的味道和卖相全凭手工师傅的一双巧手,从一团面粉到喷香的月饼,一个手工月饼耗时约3至4个小时。他家制作的月饼吃起来口感甜香、酥软,透着质朴的乡土气息,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每逢中秋节,一天销售老月饼上万个。如今,蔡壮伟把手工制作老式月饼的技艺传给了儿女。
“这几年,我都是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老月饼,现在,订单也是越来越多,我们从纯手工制作到半手工制作,所以,我们在保证老月饼口感的同时,也保证了发货量。”蔡壮伟的儿媳罗丽平说,“由于选料讲究,再加上传统手工制作,烘烤出的月饼色泽金黄、酥脆可口,咬上一口回味留香,前来选购的顾客也络绎不绝。”
烘烤后,一盘盘泛着金黄油光的手工月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黄秋萍 摄)
尽管市场上新馅料、新口味的月饼层出不穷,烘烤的工具在变,但“老式月饼”的制作的工序没有变,面团、馅儿料全部由手工制作。无论包装还是销售价格,仍然走平民路线。对蔡壮伟而言,月饼不仅承载了其儿时的记忆,也寄托了对家人的相思。
“小时候和兄弟姐妹几个共吃一块月饼,当时吃月饼就是最幸福的事,那种味道,我到现在还忘不了,手工月饼就成为我心底最珍藏的记忆。”蔡壮伟说,“我16岁就和师傅学做月饼,一直做到现在。我会一直做下去,我希望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都能吃到家乡的味道。”
永定客家人品尝美味的传统手工月饼 。(黄秋萍 摄)
据了解,上个世纪50年代,高陂月饼在永定就非常有名,也培养了大批面点师傅,老手艺就这样留下来了。传统手工月饼看上去虽然平平无奇,且包装朴素,却能以最接地气的传统味道和最熟悉的口感来打动每一位食客,这些裹着浓浓乡味的高陂月饼不单是一种特色美食,也寄托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高陂月饼制作需要芝麻、花生、陈皮、冬瓜糖等10多种原料,整个月饼制作过程也有20多道工序。传统手工月饼,在保留传统味道的同时,也留住了很多市民的记忆。除了现场购买,也有一些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客家人通过微信下单,将“家乡的味道”装进快递箱,寄往全国各地。每年中秋期间月饼销售总量在50万个以上。
“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但是我们全家都独爱这个传统的手工月饼。”顾客沈晓清说,“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吃的月饼啦,这里的月饼味道醇厚,让我们吃出了曾经儿时的味道。”
“尽管传统月饼制作繁琐,但老味道是几代人的积累,我非常看好它的市场。”罗丽平说。“虽然我们的传统月饼没有华丽的外包装,也没有精美的造型,但传统手工月饼的口感是无法替代的。”
永定客家人品尝美味的传统手工月饼 。(黄秋萍 摄)
随着时代变迁,口味变化,传统文化也不断体现时代内涵。近年来,月饼出现了创新变化的趋势,蔡师傅没有停滞不前,他主动了解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开发出更适应新时代的品类,虽是新品,蔡师傅也依然坚持传统手工制作。如今,高陂月饼已不仅仅是月饼,更是对技艺的传承。用独特口感承载的不仅是情怀,是每个月饼师傅坚持的“人情味”,更是一份“匠心”。在传承和创新的背后,只有保持一贯的产品匠心,才能让高陂月饼的传承之路走得更加长远。
(黄秋萍|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编辑 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