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华侨 读闽都”系列读书会第十四期活动在福建东建集团总部榕城商贸中心拉开帷幕本次读书会以《中国引种番薯之父陈振龙》为题,特邀福建侨报社原副总编辑陈鸿鹏老师讲述中国甘薯之父的家族传奇。读书会由林臻斌老师主持。
读书会伊始,福州市侨联权益保障部毕建东部长致欢迎词。他表示,在福建东建集团精心策划及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读华侨 读闽都”系列读书会越办越好,关注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读书会主讲嘉宾知识渊博,现场氛围融洽、轻松,通过邀请侨界内外嘉宾积极参与,配合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进一步传扬了福建侨故事。
进入读书会环节,陈鸿鹏老师从“失意秀才,异国引种番薯”“一家七代,百年推广建功”两大方面介绍陈振龙及其子孙七代人是如何秉承“不求一家殷富,只愿苍生得饱”的初心,将番薯引种至故乡长乐,并推广到浙江、山东、河南、河北、四川等地。同时,他还从历史坐标,回望陈振龙引种番薯的背景和影响。介绍了中国引种的麦子、玉米、马铃薯等40多种外来物种概况,畅谈地瓜与健康的小故事,立体呈现陈振龙引种番薯给民众带来的福利。
陈鸿鹏老师表示,福建是著名的“地瓜之乡”,在福州话、闽南话里,称地瓜为“番薯”。地瓜来自“外番”,是大航海时代的产物,原产于美洲,由哥伦布带到西班牙,再传入西班牙占领的吕宋岛(菲律宾)。
明朝万历廿一年,1593年旅居吕宋5年的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突破殖民当局封锁禁令,带薯藤经七天七夜海上风浪,回到家乡,在长乐落叶生根。此后,陈氏家族七代人用近150年时间,持续推广种植“番薯”,在中国大江南北广泛繁植,使地瓜与稻米、麦子、玉米齐重的四大主粮。
陈振龙雕像
陈振龙家族推广番薯遇到过三位贵人:一是福建巡抚金学曾,采纳陈振龙、陈经纶父子意见,经试种成功后在全省如法栽种,大获丰收,让闽中饥荒得以纾解。二是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采用福建薯种在上海、天津引种成功,把番薯推向长江南北。三是清朝乾隆皇帝,把番薯当作“土人参”,下令全国推广番薯。高峰时,当时全国种植面积1亿多亩,产量3000万吨。粮丰物阜,人口增至3.3亿人。
“虽然陈振龙不是第一个引种番薯的华侨,但陈振龙及其子孙七代人引种、推广番薯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影响之广、成果之巨,无人能匹敌,故此陈振龙堪称‘中国引种番薯之父’。”陈鸿鹏老师介绍说,作为龙的传人,陈振龙家族无私奉献、辛勤耕耘,功在国家,利在人民。
台江区统战部郑炳锋部长率先发言。他表示,新时代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借助读书会的平台可以促进侨务工作更好开展,将闽都的侨故事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他建议,未来读书会可以依托侨联的力量,按照市、县、乡三级深入挖掘侨领、侨胞故事,进一步提高侨乡的知名度,增强海内外侨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爱国华侨陈醒民老校长之女陈中井老师表示,陈鸿鹏老师的解读精炼、通俗,让她短时间内了解了番薯引种的全过程。她平时也很爱吃番薯,饥荒时代很多家庭依靠番薯养活一家人,但她却不知番薯是怎么来的,这次读书会增长了她的知识,她希望大家都能学习陈振龙的家国情怀。
阅读福建发起人吴开亮老师表示,陈鸿鹏老师的解读让我们通过番薯感受到世界的味道。没参加读书会之前,吃番薯只是为了饱腹,参加读书会后,让吃番薯变得既有了味道,还多了一层认识世界的意义。在现代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调和的社会,读书会深化了华侨文化在民间的交流,为提升我们的认知提供了新的支点。
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准理事于宏先生表示,很荣幸参加本次读书会,作为新侨,他曾经迷茫过,但跟随侨联组织认识到魏文生董事长,通过魏董的言传身教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未来,他也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通过影响身过小部分人来影响更多人,从福州起步传扬到全国乃至世界。
海外归国人员发展互助协会朱铭灵女士说,她是第一次参加读书会,读书会是很好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大家都充满正能量,希望下次还有机会继续参与读书会。
读书会尾声,由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魏文生董事长做总结发言,他用“感动、感谢、感恩”三个词概括了读书会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读华侨 读闽都”系列读书会讲述的是关于博爱的故事,为读者呈现了广大海外华侨独特的家国情怀。本期读书会聚焦民生问题,以番薯为引,将侨贤陈振龙及其子孙七代人不为私利,情系家乡,造福国人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诠释了“不求一家殷实富裕,但求苟利苍生”的中华优良传统,过程感天动地。
读书会结束后举行赠书答谢仪式,集友银行福州分行对落户福州的首家“侨心书苑”——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所属的华侨图书馆捐赠了《陈嘉庚与集友银行》《陈嘉庚回忆录》《陈嘉庚创业管理之道》《陈嘉庚传》《南侨回忆录》等十七本书籍。元泰茶业回赠感谢信表达感激之情。
本次读书会由福州市侨商联合会指导,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顾问,福州元泰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元泰茶驿站司承办,集友银行福州分行协办。八闽侨声杂志社、福建侨报社、闽商杂志社为支持单位。
(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编辑: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