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采摘油茶。本报记者 叶欣童摄
初冬时节,永泰一年一度的油茶采摘季如约而至,漫山遍野的油茶树上,白色的油茶花阵阵飘香,圆润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呈现“满山果实满山花”的奇特场景。农户们穿梭在茶林间,忙着采摘、打包、搬运油茶果……构成一派丰收的美景。
永泰是福建省产油大县,全县油茶总面积13.75万亩,可产油茶鲜果4万吨,家里种油茶、自己吃茶油曾是不少永泰人的真实写照。但作为小品种食用油,多年来油茶产业也面临着油茶林品种老化混杂、产量不高、销路不畅等问题。
关关难过关关过,如何让来自广袤森林的“东方好油”,装进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油瓶子?永泰在油茶低产林改造、品种选育和配置、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开启了闯关之路。
引进培育良种
走出低产困境
立冬刚过,位于清凉镇乐山村的福建仙品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油茶基地硕果累累,近千亩的油茶林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公司总经理林家辉和记者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今年基地油茶每亩产油量高达50公斤,是我省平均每亩产油量的6倍。
林家辉家中五代都以种植油茶为生。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油茶耐瘠薄、耐干旱,是很容易养活的树种。但当他接过家中油茶种植的“接力棒”时才发现,向森林要油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世纪50到80年代种植的油茶树,普遍存在花多果少、产量低、效益低的问题,平均每亩产油仅五六公斤。”2014年,林家辉决定在老家乐山村打造一片油茶种植示范基地。于是他向省林科院经济林和竹类研究所所长、福建省油茶首席专家李志真寻求帮助。
在省林科院专家们的建议下,林家辉在基地内种植了“闽43”“闽48”“闽60”等闽系品种,又历经五年时间选育出“永9”“永32”等小果油茶良种,同时坚持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五良法”,强化施肥、修剪措施,进一步提升油茶的产量。
为了走出低产困境,永泰县自2023年以来向上争取财政专项资金1282万元,改造低产林面积3.3万亩,新增油茶种植面积3507亩,新造油茶良种应用率达90%以上,从源头切实保障林企、林农利益。
降低生产成本
延伸产业链条
产量提升后,如何打开市场是油茶产业又要闯的一道关卡。
油茶主产区和茶油消费市场多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的消费者对其知之甚少,再加上价格是大豆油、花生油等大宗植物油的数倍,所以难以进入日常家庭消费场景。
适度规模化种植、推进机械化生产,成为节本增效中把油价“打”下来的关键。
同安镇西安村胜华农业油茶加工厂机声隆隆,剥壳机、烘干机、制饼机、榨油机有条不紊地运行,取代了传统的工艺,快捷而高效地工作。
“以往油茶果采摘下来后,要晾晒三五天。如果不巧遇到阴雨天气,油茶果无法及时晾晒去壳,茶籽就会霉变。”福建胜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孝平说,现在引入机器代替人工,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避免了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今年加工厂在原有初加工的基础上,增加了油茶精炼设备,进一步去除杂质,有效保留茶油固有的香味和营养成分。
能生产高品质的茶油就够了吗?“不,油茶身上都是宝,我们正在努力将油茶‘吃干榨净’。”廖孝平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初榨之后的茶籽饼粕可用于生产保健品、化妆品,茶饼残油可萃取茶皂素用作清洁剂,茶粕、茶壳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及饲料……如今,胜华农业已开发出手工皂、沐浴露、洗发露、山茶籽洗发液、精油、面膜等日化用品,以及口服茶油、口服胶囊等健康食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品多样化。
为了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和认识油茶,永泰县还多次举办油茶采摘节、开榨节,打造油茶主题博物馆,试水电商直播,全力宣传油茶文化。
人人分红获益
带动共同富裕
油茶产业链一头连着广阔市场,一头连着永泰人民的“钱袋子”,如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成为永泰油茶产业发展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023年,全国人大代表、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从个人在西安村承包种植的3100亩油茶园中,划出1500亩免费赠予村集体,并成立村企合作股份制公司——福州福仙山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迈出了推动共同富裕的崭新一步。
两项举措,让全体村民人人有产权,个个有股金,家家有收益,得到了全村群众的热烈响应。“去年基地共产茶油1.5万公斤,福仙山公司拿出3750公斤茶油,按照全村户籍人口进行分红,按照每公斤约150元的市场价格,分红金额达50多万元。”西安村党支部书记卢伯震说。
油茶林落到了每个村民的名下,村民成了实实在在的主人,生产的积极性也更足了。连日来,55岁的村民卢玉莲每天六点就来到油茶林采摘,一天能采200多公斤油茶果,一个月在家门口就能赚三四千元。
从低产到盛产,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从单一功能到多元产品……永泰油茶产业始终走在转型升级的路上。后续,永泰将继续发挥油茶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坚持创新驱动、精深加工、示范带动、科学经营,全面提升油茶产业发展水平。
(叶欣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