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山(1904一1931.01)★
观看红色图片展、“惠安暴动”史、红军战士遗物手迹、红色图书……走进泉港区涂岭镇的革命老区村樟脚村陈平山旧居,革命红色气息扑面而来,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硝烟四起的旧中国,看到了那被鲜血染红的战场,看到了一个个革命战士前仆后继的英勇身影。
1904年,陈平山出生于涂岭镇樟脚村犁壁岭自然村一户穷苦家庭。父亲陈品先后在厦门基督教会和惠安县城基督教堂当役工,母亲郑晏务农,他童年上山放牧、砍柴、拾草、帮做家务,直到13岁才跟随父亲到惠安县城英国人办的时化学校上学。在学校里,他勤奋好学、思维敏捷、成绩优异,深得教师的赏识和钟爱,认为他日后必然必震寰宇,于是执教的贺老师赠其学名“震寰”。
1923年底,在全国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影响下,惠安北部的山腰、郭厝、峰尾一带农民、盐民自发掀起武装搞捐斗争,陈平山耳闻目睹,进一步认清帝国主义、军阀、官僚的反动本质,激发反帝反封建的热情。
1925年,上海“五卅”运动爆发。陈平山闻悉之后,怒不可遏,受革命思想启迪,组织带领时化学校学生毅然宣布罢课、罢考,支持上海“五卅”反帝反封建斗争运动。同年秋,他与一些同乡进步青年,决心投笔从戎,经泉州国民党员许卓然介绍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他先是当了一段时间的宪兵,同年11月,参加由广东革命政府组织的第二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
1926年1月,考入黄埔军校附设宪兵教练所学习(称“本校四期”)后,改名“平山”。其枪法极好,被称赞文武双全“神枪手”。并加入叶挺独立团北伐先遣队,参加攻打湖南醴陵、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和围攻武昌城战斗,10月10日参加围攻武昌城战斗中冲锋陷阵、英勇负伤,返回广州养伤。11月,伤后返校继续学习,转入黄埔五期第一学生队第四队十四区队继续学习,期间参加青年军人联合会等相关活动,他加入共青团,随后转为中共党员。
1927年5月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黄埔军校开始“清党”陈平山被囚珠江军舰,后跳水脱险前往上海寻找陈延年。6月26日,陈延军被捕,陈平山化装厨子从江苏省委驻地的后门逃脱,前往江西寻找叶挻并参加南昌起义。12月随叶挻部参加广州起义,并与朝鲜籍军官金武亭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
1928年,受党组织委派,他回到福建厦门、漳州一带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却因叛徒出卖被捕人狱,关漳州镇台街法院监狱,受尽了严刑拷打,最后因刑得病。他坚贞不屈的气节得到一名狱管人员崇敬,为他代请医师到狱中治疗。其间,他与医师认了乡亲,经由医师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后。4月党组织采用里应外合的方式,党组织接应将他营救出狱。7月,他奉命后到晋江、南安、惠安等地领导革命斗争,曾任中共惠安县委书记、中共泉州特委军委书记、福建红军惠安总指挥部总指挥,福建红军独立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兼政委等职。
1929年4月间,陈平山重返故乡涂岭山区,设法恢复农会,建立革命武装。为此,他走遍了各个村落,串连鼓动,恢复旧关系。6月10日,陈平山在大埔园寺主持召开农运骨干分子会议,提出了扩大农组织,抗捐抗税,开辟游击根据地的任务。经两个月的努力,涂岭山区的农会又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农会会员激增到2000多人,并建立了近千人枪的农民自卫军,以村落为单位编成13个连队。
1930年5月25日,协同罗明、陶铸等省委领导组织并亲自参加特务队开展厦门劫狱;同年,陈平山任泉州特委军委书记,并着手研究“惠安暴动”具体方案。9月14日晚,陈平山率红一团集结涂岭恒德寺,由陈平山作战前动员。次日凌晨分头出发,主力围攻恶霸陈速生武装据点,另一部分压制陈速生其他武装支援。由于反动武装反击、据点铁门坚固及邻村群众不明真相、鸣锣聚众冲来涂岭。为避免误会冲突,他决定撤出阵地,退守泗洲、洪厝坑一带。组织和领导“惠安暴动”,因暴动失利率部转入农村,开辟惠安、仙游、晋江交界的三坪游击区。
1931年1月7日,为迎接莆属特委和红军教导队进驻三坪游击区,陈平山从仙游园庄赶回涂岭,途经寨后村苦鸟笼湾处,遭敌人伏杀,身中数弹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7岁。
陈平山牺牲后,樟脚村民为纪念他,将通往其旧居的一条小路叫作平山路。1950年春,福建省晋江专员公署、惠安县人民政府生烈士生前生活和战斗过的涂岭樟脚陈国寨山麓修建陈平山烈士墓。1986年,惠安县人民政府又拨款改建为纪念碑式结构。2018年,当地政府启动陈平山旧居修缮工作。如今,焕然一新的陈平山旧居是福建革命老区遗址,成为樟脚的新名片,并纳人泉州市红色旅游线路,前来瞻仰参观的政府部门、中小学校、社会团体、民间人士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