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福建省委宣传部召开福建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闯出新路,奋力争当高质量发展先行者。福建省科技厅、省工信厅负责同志等向与会人员介绍福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奋力争当高质量发展先行者的探索实践与思路举措。
过去的十年,福建经济社会腾飞跨越发展,科技事业厚积薄发。全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争优争先争效,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
区域创新实力有新提升
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显示,福建省在全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中排名全国第14位,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科技活动人力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标分别位居全国第3、第5、第6位。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和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全省R&D经费投入从2014年的36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171.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从2014年的1783家增长至2023年的14561家。
深化科技改革有新突破
组建省委科技委,完成科技管理机构改革任务。在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全面铺开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出科技重大项目遴选立项评估机制、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行业领域科技特派员选认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有新进展
强化“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导向,累计实施2万多项省级科技计划攻关项目,突破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白羽肉鸡育种、九价宫颈癌疫苗等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30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0项。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有新作为
福建首个大科学计划——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建设。聚焦优势学科与地方重点产业链融合创新,组织建设8家省创新实验室。全省建有10家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省级以上高新区设区市全覆盖,在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下,全省7个国家高新区年工业生产产值突破万亿元。
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有新气象
加大企业研发正向激励力度,优化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设立省自然科学联合基金和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联合资金,汇集资助经费13.8亿元,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62.4亿元,其中国家杰青项目62项、优青项目115项。深化与8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构建更加开放融通的创新生态。
在工信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科技创新引领 产业结构更优
电子信息实现“芯屏器核”全方位发展,京东方、天马微等重大项目投资超千亿元,率先实现新型显示技术路线全覆盖;纺织鞋服产业实现了从“一滴油到一件衣、到一双鞋”的全产业链生产,制鞋业营业收入全国第一;石化行业强链补链延链,落地了中沙古雷乙烯、古雷炼化一体化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直接引进了资金、技术、人才,实现了产业创新发展,也使我省跻身全国石化大省行列。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较“十三五”提高9.1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启动“电动福建”建设,动力电池、新型储能、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全球最大2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下线,关键核心技术世界领先,供应链完全自主可控。“光储充检换”建设和运营模式填补国内空白,已建成示范站52座、在建在谈近百座,规模全国领先。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一批新增长点也在加快培育。
数实融合发展 产业新动能更强
全省工业数字化总体水平和关键评价指标居全国前列。福州、厦门、泉州、龙岩入选国家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数量全国最多。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1个、5G工厂31个,为制造业插上了“数字的翅膀”。发布近百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赋能制造、医疗、教育、交通、金融等10多个行业。宁德时代、京东方、九牧等企业入选世界灯塔工厂、全球绿色黑灯工厂,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样板。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产业质效更好
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7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3500家,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组织实施省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296个,手撕钢、笔尖钢、光刻胶、电子特气、宫颈癌疫苗、高纯金属靶材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厦钨全球首发光伏切割用钨丝、稀土光电晶体等材料实现进口替代;九牧王赛事礼服现身奥运、安踏轻质跑鞋遨游太空。一批新材料新产品领跑全球,己内酰胺、不锈钢、钨钼等产量世界第一,动力电池、显示器、珠光材料等一批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绿色集约发展 产业底色更亮
深化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为企业拓宽创新集聚了空间载体。全省超千亿产业集群20个,宁德动力电池、泉州现代体育产品集群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不锈钢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石化等一批集群国内领先。
福建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志忠表示,全省科技系统将围绕“抓源头、强主体、优平台、活机制、聚人才”,真抓实干、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一要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上奋勇争先。将紧扣先进制造业强省、交通强省、海洋强省、质量强省等重要战略,聚焦“数字福建”“海上福建”“电动福建”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工业科技创新行动和科技重大攻关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力争在集成电路、石油化工、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建立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系统布局和统筹管理机制,争创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优化省创新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推动其成为福建产业技术攻关的组织者、引领者、实施者。
二要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上奋勇争先。将紧扣企业这个科技创新主体,加快构建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计划,开展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全覆盖两提升”行动,深入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新模式,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攻关机制。优化企业研发投入奖补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科技金融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
三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奋勇争先。将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行动,坚持以“用”为导向建设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省创新研究院管理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和转化尽职免责等机制,促进科技成果高质孵化、高效转化。
四要在培育引进创新人才上奋勇争先。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精准实施“八闽英才”和省引才引智计划,制定青年科技人才育成支持办法,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担大任”“挑大梁”。深化实施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全产业链布局科技特派员运行机制,坚持高位嫁接、人才下沉、精准服务,推动科技特派员为基层一线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
五要在改革创新示范上奋勇争先。将在省委科技委领导下,坚持“四个面向”,落实“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要求,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统筹。完善重大科技问题和任务凝练机制,推进数字赋能科技治理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福建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翁玉耀介绍,将继续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动能新优势,通过产业创新催生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是突出“优产业”。推动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化链条化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石油化工产业一体化精细化发展、纺织鞋服产业品牌化高附加值发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工艺美术等产业“老树发新芽”,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是突出“活机制”。健全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健全与省科技厅的会商机制,合力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产业化,实现科技攻关和产业需求“双向奔赴”;强化厅科技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发挥10多个行业专家小组的作用,加强产业创新谋划和研究分析。加大产业领军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力度,重点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完善新产品发布和推广机制,鼓励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的研制和推广应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把县域、园区、集群作为创新的重要载体一体推进,集聚一批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和高能级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创新能力提升。充分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贷、技改贷、科技贷作用,扩大省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和范围,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强资金链对产业链的支撑。
三是突出“强主体”。健全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让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校科研院所在核心技术攻关中“唱主角”。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科研攻关和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在航空航天、光电信息、海上风电等方面,争取国家产业基础再造重大专项支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和研发能力的链主企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加快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质效提升。支持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提升工业企业创新机构、创新活动覆盖面。
四是突出“锻长板”。集中力量扬优势,聚焦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串珠成链、成组连线。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推进数字化场景向制造业全流程、全领域、全周期、全要素、全覆盖发展。拓展提升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智慧工匠”“数字助手”,着力解决行业痛点,推动产业模式变革。支持企业开展标准研制,加快光储充检换、电动船舶等领域标准供给和应用推广。持续推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进一步促进先进生产设备应用,提升先进产能比重。持续培育一批能效水效领跑者,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五是突出“搭平台”。我们将针对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难题,持续推进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梯次发展,围绕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持续引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在产业优势领域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出台制造业中试平台管理办法,在新型储能电池、智能装备、先进化工材料等领域推动建设一批行业特色鲜明、示范效应好的中试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验证、检测、转化等一站式服务,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样品变产品,从产品变产业。
(翁语彤∣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