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载着2.9万吨进口小麦的货轮安全靠泊泉州港务集团权属肖厝公司码头。在船舶安全靠泊后,驻泉州市泉港区的边检、海关、海事等部门为运输进口粮食的国际航行船舶实行24小时“通关服务”,确保进口粮食船舶优先进港、优先靠泊、优先卸货。
过去,受限于检验检疫能力和仓储条件,泉州港仅允许进口大豆,品类相对单一。近年来,泉港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对多品种粮食的进口需求日益增强。此次首航,标志着泉州港首次实现小麦直接进口,正式升级为涵盖小麦、大麦等六大品类的综合性粮食进口枢纽,填补泉州市直接进口小麦空白。这一突破将显著降低本地企业物流成本,为区域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益海嘉里(泉州)粮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雷礼华介绍:“(益海嘉里)福建企业群现在加工领域涵盖大豆加工、面油综合的粮油食品加工,以往小麦是从深圳、广州、东莞等地进口,然后(通过陆运)中转到泉州。(现在)我们直接进口,将大大降低物流成本,节省中间周转的这些环节,而且跨关区调运影响效率,对我们整个供应也是有了一个更好的保障。”
为保障肖厝口岸小麦直接进口首航高效通关,肖厝边检站启动“大型船舶快速通关机制”,通过“联合登临”查验和实行24小时“通关服务”,实现船舶靠港即作业。
肖厝边检站执勤一队民警 林根介绍:“我站主动靠前服务,在船舶进港靠岸阶段,实行‘人等船’服务,预先安排执勤人员到达执勤现场做好接船准备,确保船舶靠港即作业。并用最短时间完成入境手续的办理,一站式高效完结边检手续,最大限度提高通关效率。”
肖厝边检站成立勤务专班,主动收集船舶资料、货物信息及装载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企一策”方案,实时跟踪掌握船舶动态,确保优先进港、优先靠泊、优先卸货。
肖厝边检站执勤一队教导员韩建勋表示:“我们边检机关将在确保口岸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证船舶快速通关,并进一步压实企业管理责任,充分发挥‘船方自管、港区协管、代理助管、边检监管’四方共管效能。根据不同码头、不同船舶、不同货物等综合情况,制定专门的边检管理服务策略,并实行分类管理。全力保障船舶到港及时开展作业,不断提升‘智慧边检’服务水平。”
作为扩项批复后的首艘到港船舶,此次货轮的安全顺利靠泊,有效验证了海关、海事、泉港区口岸办、肖厝边检及肖厝物流码头在港口接卸、检验检疫、仓储物流等全链条的能力。
(柯铭鼎 李昱源∣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