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群山环抱的高陂镇,晨光穿透薄雾时,卫生院中医馆门前已排起蜿蜒队伍。轮椅上的老人轻抚膝盖,年轻母亲抱着咳嗽的孩童,庄稼汉攥着泛黄的病历本——这些沾着泥土气息的面孔,都在等待那根能解沉疴的银针。
“林医生,我这肩膀抬起来就痛得慌。”简阿姨搓着右肩走进诊室。消毒棉球掠过皮肤,银针精准刺入肩井穴,不过片刻,老人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真神了,比贴膏药管用!”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重复。自平衡针疗法引入以来,高陂卫生院日均接诊量突破200人次,三个月已服务近万名患者,其中七成带着颈肩腰腿痛等常见病痛而来,带着舒展的眉头离去。
诊室墙上的挂钟见证着林德华院长的十二时辰:晨光熹微时,三十枚银针已消毒备齐;正午门诊高峰,他顾不上喝口水;暮色四合,最后一位患者才在银针震颤中松泛了筋骨。铁皮饭盒里摞着用过的银针,墙面上新添的锦旗与褪色的老锦旗交叠,无声诉说着医患二十余年的温情。
“平衡针见效快,但更难得的是方便百姓。”林德华擦拭着银针说。卫生院免收针灸诊疗费,简化就诊流程,让乡亲们 “抬脚就能治、治得起”。五十岁的货车司机老陈因腰椎间盘突出跛行半年,经半月治疗重返驾驶室;轮椅上的王阿婆针灸月余,竟能拄拐行走——这些改变,就发生在群山环绕的乡镇卫生院。
面对百万年薪邀约,林德华的选择始终如一:“我走的每针都连着乡亲们的生计,外面薪水再高,高不过山里人康复时的笑脸。如今中医馆增设25张病床,医护人员‘日翻四班’连轴转,却坚持‘不拒诊、不加价、不设限’。”
办公室主郑金花翻着排班表感慨:“全年无休的院长,把休息日都匀给了慕名而来的患者。”
暮色中的诊室,最后一缕夕阳落在银针包上。林德华整理着病历,铁皮饭盒里的银针折射着微光,像极了乡亲们眼里的期许。在这片红土地上,一根银针串起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一个医者对乡土最深沉的守望。
(熊川 陈景彬∣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